• <strike id="wmkai"></strike>
    <ul id="wmkai"></ul>
    
    
  • 綜合研究
    孫中原:勞動圣人 天下奇書 ——論墨家合理思想
    發表時間:2024-01-03 16:44:57    作者:孫中原    來源:《棗莊學院學報》2023年11月第6期
    勞動圣人 天下奇書
    ——論墨家合理思想 

    孫中原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墨子是勞動圣人,《墨經》是天下奇書。墨家合理思想,與現代世界先進思想高度契合、聯通接軌,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銳利思想武器與強大精神動力,是新時代國家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重要元素與組成部分。本文論述墨家合理思想的三個重點。第一,墨學產生的機理,學儒反儒成顯學。第二,墨家科學精神的要領,巧傳求故,求真務實。第三,墨家人文精神的要領及合理思想現代觀,其勞動生產觀、勞動人權觀、勞動本位觀、群眾智慧觀、人力能動觀、人民價值觀和兼愛平等觀等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歷史與現實意義,值得細為品鑒、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勞動圣人;天下奇書;墨子;墨家;《墨經》;合理思想;科學;人文
    [收稿日期]2023-10-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專項“《墨經》絕學的E考據和元研究”(項目編號:19VJX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中原(1938—),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顧問、原副會長,燕山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邏輯學會監事會監事、原副會長。主要從事邏輯學、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著作《墨子大辭典》等80余種,論文400余篇。作為首席專家,完成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墨學大辭典》、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與“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管子解讀》、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專項《〈墨經〉絕學的E考據和元研究》等國家項目。
    [中圖分類號]B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23)06-0001-08


    一、墨學產生的機理
    (一)好學而能,造就圣人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批注:“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動手做桌椅子。”墨子在世時,就被稱為“圣人”。《公孟》說,墨子生病,門徒跌鼻問墨子:“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墨子答:“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
       公元前439年,楚惠王在位第五十年,墨子到楚國,把自己著作獻給楚惠王,楚惠王借口年老,派大臣穆賀接待,楚國封君魯陽文君提醒楚惠王說:“墨子,北方賢圣人。”意思是不能怠慢墨子這位北方的賢圣人。何謂“圣人”?《孟子·盡心下》說:“大而化之之謂圣。”“圣人,百世之師也。”東漢趙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謂圣人。”按孟子定義,墨子是圣人。
       墨子沒有做過官,墨子推薦弟子到各諸侯國做官。孔、墨都不親自耕地,是專職的學派領袖,兼私人辦學的教育家。孔子輕視勞動者,墨子重視勞動者。墨子親身勞動,熟悉木工等手工業技巧,制造木鳶、車轄與守城器械。《墨經》系統記載古代手工業技術理論。
       墨子在很多方面比孔子高明,孔、墨都是圣人,孔子是統治者的圣人,墨子是勞動者的圣人,墨家是勞動者的學派,墨學是勞動者的學說。墨家學派成員,來自勞動階層,代表勞動者利益,表達勞動者心聲。《孟子·盡心上》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滕文公下》說:“墨翟之言盈天下。”“墨氏兼愛。”《貴義》說:“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魯問》說:“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墨子木工技藝高超,與當時名匠魯班不相上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墨子為木鳶。”弟子說:“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木制老鷹,能使它飛到天上,是早期的航空模型,是實現人類用機械飛天夢想的試驗。
       墨子精通制造大車的技術。名家在戰國中期的代表人魏國宰相惠施說:“墨子大巧,巧為輗。”輗是車轅與駕轅的衡木相銜接的銷子。《魯問》載,魯班用竹木片制成會飛的喜鵲,“自以為至巧”,墨子說:“子之為鵲也,不如翟之為車轄,須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六千斤)之重。”車轄是安在車軸末端,用來防止車輪脫落的擋木。
       《公輸》載墨子說:“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備城門》11篇記載,墨子全面協理城防工程與軍事器械的制造使用。《節用中》說:“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
       《墨子》載有制革、制陶、冶金、織布、縫紉、刺繡、制鞋、造鎧甲、土石建筑等多種手工業門類。墨子熟悉當時各種手工業技術,特別是木工技巧,把手工業技術提升為科學知識,建立系統學說。
       墨子自稱“賤人”,實是“學而能”者。《貴義》說:墨子到楚國,與楚國大臣對話時自稱“賤人”,因為勞動者沒有當官,不是貴族。墨子時刻不忘“農與工肆之人”之事,把自己的學說比作糧食、草藥。墨家學術,反映手工業勞動者的利益,代表勞動者發聲。《呂氏春秋·愛類》載,墨子見楚王說:“臣,北方之鄙人也。”“鄙人”即俗人、小人、卑賤的人,與貴族區隔。墨子來自民間,自創學說,影響深遠。
       《荀子·王霸》比較墨儒學說的社會基礎,認為“墨子之說”是“役夫之道”,儒家學說是“君子之道”“圣王之道”。“役夫”即勞動者,供人役使,干粗活,故“役夫之道”就是服務于勞動者的道理。而儒家學說,是君子、帝王、圣王之道,是服務于貴族的道理。
       《莊子·天下》說:墨子“好學而博”。墨子勤奮好學,提倡“學而能”“學而知”,依靠學習,獲取廣博的知識技能。《尚賢》說:“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不是“學而能”,靠出身門第,“既富且貴”,讓他們治理國家,必然導致混亂。
       墨子苦讀博覽好深思,周游列國車帶書。《貴義》說:墨子到衛國,車上“載書甚多”。弦唐子問:“帶這么多書,干什么?”墨子答:“過去周公旦,早上要讀一百篇書,晚上還要接見七十個讀書人,與他們座談,所以知道的多,能輔佐天子,成績卓著。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沒有磨滅。我上沒有君主治理國家的事情,下沒有農民耕種土地的勞作,我怎么能不讀書?”墨子學習周公,把讀書看作職業本分。
    (二)學儒反儒成顯學
       《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戰國時期,儒學、墨學同稱“顯學”,即最為顯赫著名的學派。漢代學者“儒墨”并提,“孔墨”對舉。漢代以后官方重視儒學,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由此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主流、巨流、明流與顯流,而墨學則被儒學打壓,成為異端、支流、細流、暗流與潛流,儒墨興亡路兩岐。
       墨子最初學儒,后來發現儒學缺點,轉而批判儒學,自立學派,墨家成為先秦唯一可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學派。秦漢儒墨、孔墨并提,漢后儒學獨尊,墨學淪為“冷門絕學”。魯國是古代傳播傳統文化與儒學的中心。魯國開國君主為周公旦之子伯禽,一向尊重周禮。《左傳·昭公二年》說:“周禮盡在魯矣。”《呂氏春秋·當染》說,周王派禮官史角去魯國傳授周朝的禮儀制度,魯君把史角留在魯國,史角后代在魯國傳播周禮,墨子跟史角的后代學習周禮。
       《淮南子·主術訓》說:“孔墨皆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論。”六藝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初級的六藝,指禮、樂、射(射箭,軍事科目)、御(駕車,軍事科目)、書(書法文字)、數(數學計算)。高深的六藝,指禮、樂、書(《書經》)、詩(《詩經》)、易(《易經》)、《春秋》(歷史書)。墨子常引《詩經》《書經》和周、燕、宋、齊等國《春秋》,自稱遍讀百國《春秋》,熟悉傳統文化典籍。
       《淮南子·要略》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煩瑣不易實行),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孔子推崇周公周道,墨子效法夏禹,批判儒學,節用節葬,艱苦樸素。
       《魯問》說:“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墨子這種業務,也是孔子的專長,是一般儒者的業務。孔墨學說,基礎相同,推崇方面,結果不同。儒墨同根同源,枝脈流向不同。儒墨從同一基點出發,分道揚鑣路不同。
       儒墨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共同基礎上,呈現思想學說的多樣性,代表著不同社群利益。《易·系辭下》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諸子百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以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恰當揭示出墨學產生的機制原理,辯證哲學,影響深遠。
    (三)《墨經》元典價連城
       明正統十年(1445年)所刊《道藏》,收《墨子》五十三篇,其中《經上》到《小取》六篇,通稱《墨經》(又稱《墨辯》《辯經》)。《莊子·天下》說:“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廣義《墨經》,包括《大取》《小取》。晉魯勝注《墨經》四篇,稱《墨辯》《辯經》,指狹義《墨經》。狹義《墨經》,從自然本身解釋自然,是徹底的無神論,屬于當時世界頂級的科學知識,展現墨學發展史上的輝煌進展。
       胡適說:“這四篇著作(指狹義《墨經》)成為一組,里面有邏輯學、心理學、經濟學以及政治學和語法規則、數學、力學、光學等方面的理論。”“這四篇著作是現在僅存的古代中國科學成就的證據。”“它們完全沒有超自然的、甚至迷信的色彩。”“毫無疑問,這些作品是一個科學時代的產物。”在專講科學的意義上,可以將《墨經》定性定位為“真正有價值的唯一著作”。[1](P52,57,77)
       胡適說:“《墨子》的《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從魯勝以后,幾乎無人研究。”“到了今日,這幾篇二千年沒人過問的書,竟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部奇書了!”“《墨辯》六篇,乃是中國古代第一奇書。”[2](P223,31)
       《墨經》專講科學知識,在當時世界獨一無二。《經上》是各門科學范疇的定義、劃分與簡單命題,共100條。胡適說:“《經上》篇全是界說(定義),文體和近世幾何學里的界說相像。”《經說上》是對《經上》的解釋說明。《經下》是邏輯與科學的定理與論證,共83條。胡適說:“《經下》篇全是許多‘定理’,文體極像幾何學里的‘定理’。”《經下》《經說下》并列,是濃縮論證展開的語構,前者提示論證的關鍵,后者展開論證。
       《墨經》所講科學知識,按現代知識系統,內容可分兩層:第一層為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大類;第二層中,哲學社會科學分為世界觀、認識論、邏輯學、方法論、科技哲學、歷史觀、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語言文學、藝術美學、軍事學等13個小類,自然科學分為光學、力學、簡單機械學、數學與物理學等5個小類。合計共18個小類。
       在先秦諸子中,墨家最重視生產經驗、應用技術的理論總結與科學研究。墨家由手工業工匠上升為學者,有條件把當時的手工業生產經驗與應用技術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因此,墨家的科學智慧,以實踐經驗為基礎,以邏輯論證為手段,是實踐性與理論性的統一,是技術經驗與科學理論的結合。
       墨家在生產中注意觀察并開展實驗,如小孔成像實驗、光學投影實驗、罌聽聲學實驗、引力實驗等。墨家從世代相傳的手工技巧中探明原因,總結規律,提煉光學、力學、簡單機械學、數學與物理學知識,成為中國科技史的光輝內容。墨家主張從有利于人民生產生活的目的出發,利用法則,制造器械。例如,從桔槔、轆轤、車梯等簡單機械中總結杠桿、斜面原理,設計制造各種實用器械,減輕勞動,提高效率。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中國科學技術史》說:“完全信賴人類理性的墨家,明確地奠定了在亞洲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廣泛的事實:即它勾畫出了堪稱之為科學方法的一整套理論。”[3](P201)
       李約瑟《墨經中的科學思想》說:“后期墨家奮力于實驗科學所可依據之思想體系之建立。”“墨家關于‘規范思維’的論辯,可與當代科學的模型的邏輯討論正在進展的見解,具有強烈的類似。”《墨經》的科學定義,“具有奇特的現代氣味”,“這確已由現代科學的哲學家為之重新發現與發展了”。[4](P206,231~234)
       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說:“先秦惟子墨子頗治科學,而漢以后則絕跡。”“墨子,科學家也,實利家也,其所言名(邏輯學)、數(數學)、質(物理學)、力(力學)諸理,多合于近世科學。其論證,則多用歸納法。”“中國墨學中絕,故以后科學不發展。”[5](P583)[6](P107)[7](P24,25,109)[8](P43)
       梁啟超(1873~1929)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墨經》而已矣。”[9](P187)胡適(1891~1962)說:墨家“實有科學的精神”,“試看《墨辯》所記各種科學的議論,可以想見這種科學的方法應用”,“墨家論知識,注重經驗,注重推論。看《墨辯》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做許多實地試驗。這是真正科學的精神”。[2](P226)“這四篇著作(《墨經》)是現在僅存的古代中國科學成就的證據。”[1](P77)
       錢臨照(1906~1999)說:“《墨經》是兩千年前充滿科學知識的典籍,把數百條記載自然現象和思想的定義定律文字編輯一起,在先秦著作中唯此而已,不是憑空虛文,是由觀察實驗得來。”[10](P97~102)

    二、墨家科學精神的要領
    (一)巧傳求故
       《經上》說:“巧傳則求其故。”墨家要求,對于世代相傳的手工業技術,探求其原故,把握其聯系,不僅要“知其然”,確定事實、結果,還要“知其所以然”,深刻認識原因、本質與規律。
       墨子倡“明法”,即明確法則,知道規律。“法”,即標準,方法、法則與規律。《法儀》:“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已。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
       《經說上》:“法取同,觀巧傳。”《經上》:“法,所若而然也。循,所然也。說,所以明也。”《經說上》:“意、規、圓三也,俱可以為法。然也者,民若法也。”“方法”一詞,希臘文原意是“沿著道路”,與《墨經》“所若而然”異曲同工。“所若而然”,即有效方法,符合對象的實際,通過實踐,產生預期結果,達到預期目的,把“非我之物”轉變為“為我之物”,把“非人工自然”轉變為“人工自然”,創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狹義《墨經》183條,5700余字,無一字句談神論鬼。《墨經》重視感性認識,認為“過物貌之”,接觸事物是認識的基礎。更重視理性認識,認為“以其知論物”,用認識能力分析事物,取得深切著明的科學知識,是認識的更高階段。
       墨家為表示“理性認識”的特點,專造特殊文字:知下加心。“知”,包括理性認知。在此含義下,“知”改用《墨經》獨特新造字“〖XC造字001.eps;P〗”。《經上》定義說:“〖XC造字001.eps;P〗,明也。”《經說上》解釋說:“〖XC造字001.eps;P〗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即理性認知,把握本質,清楚明白。理性認知,用認知器官,分析整理事物,認知深切著明。如用心觀察,看清事物。〖XC造字001.eps;P〗,是《墨經》自創字,結構是“知”下加“心”,表示用心思維,清楚認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成理性認知。〖XC造字001.eps;P〗,通“知”,特指理性認知,清楚明白,知道認識;又叫“明知”,即明白知道。“明”是《墨經》對人類認知活動范疇定義中的關鍵詞,種差,本質屬性,特有屬性。《經說上》解釋用詞中的“明”,指看明白。
       理性認識要通過心智思維。古人認為心是思維器官。《孟子·告子上》說:“心之官則思。”清代王清任(1768~1831)通過觀察、解剖,在所著《醫林改錯》第2卷說:“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應改為“腦之官則思”。腦是思維器官,通過大腦思考之后的認識,即是理性認識。
    (二)求真務實
       《墨子》屢次談及桔槔機等器械利用杠桿原理提升重物。用桔槔機提重物,本端負重,標端不翹(下降,省力),因為標端的重力距勝過本端與重物合力距。
       儒家視勞動為小人之事,不屑一為。韓愈《師說》:“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儒家說“學而優則仕”,學習優秀者,做官,不做農工。《禮記·王制》:“奇技奇器以疑眾,殺。”使用奇異的技巧器物迷惑眾人,是要殺頭的。儒家否定排斥以魯班為代表的手工業技藝,甚至用“殺”,即以暴力鎮壓的手段壓制“奇特怪異”的科技思想,以儒學為主流的封建意識形態長期統治中國,嚴重遲滯束縛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老子》第十九章:“絕巧棄利。”根絕技巧,拋棄功利。《老子》第二十章:“絕學無憂。”不學習,沒憂愁。《老子》第五十七章:“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老百姓有銳利器械,國家就更加混亂;技巧發達,奇怪事情就紛紛生起。
       《莊子·天地》記載:一老人“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挖地道到井中,用瓦罐背水澆菜,費力氣,效率低,一天澆一畦。“用力甚多,而見功寡。”有人說:“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溢湯。”砍鑿木頭,制成桔槔機,后重前輕,提水像抽水,像滾水漫溢。桔槔機用杠桿原理提水,用力少,效率高,一天澆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這位老人信奉道家學說,對此解釋說:“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認為運用機械,必定會做投機取巧之事。做投機取巧之事,必定會滋長投機取巧的心。“我”不是不知道有這種機械,“我”是恥于用這種機械。用這種機械,臉上無光,感到羞恥。由此可見,道家消極保守的科學技術觀也阻礙中國科技的發展。
       墨家是“百工之人”中的知識分子,將技術提升為科學,與富有激情地探求自然奧秘的古希臘哲人德謨克利特酷似。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與墨子同時代,注重探究自然的原因,寫過許多關于天體、大地、聲音、植物、動物等原因的著作。他說:“寧愿找到一個因果的說明,而不愿獲得波斯的王位。”“只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成為波斯人的王還好。”求故勝當波斯王。[11](P103)[12](P1062)
       亞里士多德說:“技術家較之經驗家更聰明;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則不知。憑經驗的,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術家則兼知其所以然之故。”“大匠師應更受尊敬,他們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深切,也更聰明。”“我們說他們較聰明,并不是因為他們敏于動作,而是因為他們具有理論,懂得原因。”“而理論部門的知識,比之生產部門,更應是較高的智慧。”[13](P2,3)
       墨子身兼經驗家、技術家、工匠、大匠師與理論家,而《墨經》作者們由工匠技術總結科學知識,是技術家兼科學家。《經下》《經說下》論證83條科學命題,從“影不徙”到“鑒團”等幾何光學8條,以及杠桿、滑輪、斜面原理等。采用實證方法,注重觀察、實驗,選取事實例證,通過典型事例,歸納科學原理。

    三、墨家人文精神的要領
       墨家的勞動生產觀、勞動人權觀、勞動本位觀、群眾智慧觀、人力能動觀、人民價值觀和兼愛平等觀等,與現代世界先進思想高度契合、聯通接軌,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銳利思想武器和強大精神動力,是新時代國家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重要元素與組成部分。[14][15]
    (一)勞動生產觀
       《非樂上》說:“今人固與禽獸、麋鹿、飛鳥、貞蟲異者也。今之禽獸、麋鹿、飛鳥、貞蟲,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蹄爪,以為褲屨,因其水草,以為飲食。故雖使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纴,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今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
       人獸有別,“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非樂上》),勞動者得食,不勞動者不得食。人的本質在于勞動。人文精神的物質前提與第一要素是生產勞動。恩格斯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16](P517)
       墨子教育分三科:能談辯的談辯,能說書的說書,能從事的從事。“談辯”,指游說辯論,宣傳學說。“說書”,指閱讀討論古代經典。“從事”,即各種生產勞動。《墨經》知識分類的一種是“為知”,即自覺實踐的知識。
       根據生長規律,種植農作物,養殖青蛙、鵪鶉,這是農牧業生產實踐的知識。“尚賢”,因為賢人重視生產。“非攻”,因為攻伐掠奪破壞生產。小國稻麥熟了,大國趁機攻打,把稻麥收走,把年輕男女用繩子捆束,帶回本國做奴隸。“節葬”,因為厚葬久喪破壞生產。“非樂”,因為大辦音樂歌舞破壞生產。“非儒”,因為儒家信命背本(農業生產)也破壞生產。
    (二)勞動人權觀
       《尚賢中》說:“民生為甚欲。”百姓把生存看作是最大欲望,希望擁有生存這一最基本的人權,而關于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生存權的觀點即勞動人權觀。《非樂上》:“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命下》:“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尚賢中》:“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愛之,從而利之。”《尚賢下》:“為賢之道,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此安生生。”“安生生”,即世代安生、生生不息。賢人治國,要幫助人民實現世代繁衍、生活安定的基本權利。
       《兼愛下》:“萬民饑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這是現代社會福利、勞動保險思想的萌芽,是儒家大同說所要汲取的素材。《禮記·禮運》說:“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墨子在《辭過》中批判統治者奢侈縱欲,“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暴奪民衣食之財”。
    (三)勞動本位觀
       《辭過》:“民富國治。”人民富足,國家好治理。《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說,墨者“強本節用,不可廢也”,“強本節用,則人給(富裕充足)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尚賢上》:“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農與工肆之人”,是國家管理服務的對象、方向和目的,是國家的本位和基礎,是夏禹“民惟邦本”的古訓。
    (四)群眾智慧觀
       《尚同中》說:“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已視聽,使人之吻,助已言談,使人之心,助已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已動作。助之視聽者眾,則其所聞見者遠矣。助之言談者眾,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談謀度速得矣。助之動作者眾,即其舉事速成矣。”吸取眾人智慧,讓眾人幫助自己視聽、言談、思慮、動作,謀劃迅速完成,辦事迅速成功,是集中群眾智慧、群眾路線思想的發端。
    (五)人力能動觀
       《非命》說:“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為政也,則夫豈可謂有命哉?故以為其力也。”國家安危治亂,不期盼天命賜予,要依靠并充分發揮人民力量。上級當政者把政策改變調整好,人民就會迅速矯正不良風俗。
       墨家主張充分發揮人的積極能動作用,批判儒家消極命定論。由暴王夏桀、商紂、周幽、厲王皆執有命,概括“命者暴王所作,懶人所述”,倡導“強力而為”的人力能動論。《公孟》說:持命定論的“儒之道足以喪天下”,儒家“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命有定數),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
       《非儒》說:儒家“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智力不能為焉。群吏信之,則怠于分職。庶人信之,則怠于從事。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儒家堅持有命論,長壽短命、貧窮富貴、安定危難、治理混亂,天命決定,不能改變。窮困通達、受賞遭罰、吉祥災禍,天命決定,人的智慧和力量無所作為。官吏相信,懈怠職守。平民相信,荒廢事業。官吏不理政事,社會混亂,農業生產耽誤,導致貧窮,而貧窮是混亂政治的根本。儒家把有命說作為教化道理,毒害天下。
       儒家宣揚人的現實遭遇由命預先安排,非人力所能改變。墨家認為,儒家宣揚“命定論”,懈怠意志,放棄奮斗,安于貧窮,天下淪喪。墨家主張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運用自身力量,頑強奮斗,改變現狀,達至理想。
    (六)人民價值觀
       墨子提出檢驗言論真理標準的“三表法”,其一為“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觀其中百姓人民之利”。眼睛向下,到基層,考察百姓見聞,參考人民經驗,觀察言論是否符合“百姓人民”利益。
       《魯問》說:“所為功,利于人。”《經上》說:“功,利民也。”《貴義》說:墨子自稱學說是“賤人之所為”,將其比喻為糧食草藥。《荀子·王霸》說:“墨子之說”為“役夫之道”,而儒家學說為“君子之道”“圣王之道”。孔子看不起勞動者,《論語·子路》說,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圃,孔子怒斥:“小人哉,樊須也!”
    (七)兼愛平等觀
       愛的整體性、普遍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觀點,體現墨家理想和奮斗目標。“兼愛”,即盡愛、俱愛、周愛,不分民族、階級、階層、等級、親疏、住地、人己、主仆等差別,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人,是最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人道主義。
       “兼愛”有整體性。“兼”即整體,“兼愛”是遍愛人類整體。《經下》說:“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經說下》說:“人若不盈無窮,則人有窮也,盡有窮無難。盈無窮,則無窮盡也,盡無窮無難。”世界無窮,人無窮,不妨礙“兼愛”。“兼愛”有周遍性。《小取》說:“愛人,待周愛人而后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失周愛:因謂不愛人矣。”《經上》說:“盡,莫不然也。”
       不知人數不害“兼愛”。《經下》說:“不知其數而知其盡也,說在問者。”《經說下》說:“盡問人,則盡愛其所問。若不知其數,而知愛之盡之也,無難。”《經下》說:“不知其所處,不害愛之,說在喪子者。”“兼愛”包含愛自己。《大取》說:“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于己。倫列之:己,人也;愛己,愛人也。”《大取》說:“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又相若。”“兼愛”及于過去、現在和未來。《大取》說:“愛上世與愛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兼愛”有一貫性。《大取》說:“昔者之愛人也,非今之愛人也。”“兼愛”不容割裂。《大取》說:“兼愛相若,一愛相若,一愛相若,其類在死蛇。”愛人包含愛奴隸、臧獲。《小取》說:“獲,人也;愛獲,愛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愛人不分血緣親疏和地域遠近。《耕柱》談及巫馬子“別愛”論:“我與子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人,愛我親人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
       《孟子·滕文公下》說:“墨氏兼愛。”“墨者夷之愛無差等。”《孟子·告子下》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宋張栻《癸巳孟子說》解釋說:“摩其頂,以至于踵。一身之間,凡可以利天下者,皆不惜也。”《莊子·天下》說:“墨子泛愛兼利。”《尸子·廣澤》說:“墨子貴兼。”
       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性。《非儒》批判儒家的說法:“親親有殺,尊賢有等,親疏尊卑之異。”《荀子·天論》說:“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齊”,即平等。“畸”,即不平等。孫中山《三民主義》說:“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于墨子。”梁啟超《墨子學案》說:“墨學所標綱領,其實只從一個根本觀念出來,就是兼愛。”
       綜上,勞動生產觀、勞動人權觀、勞動本位觀、群眾智慧觀、人力能動觀、人民價值觀和兼愛平等觀等七大觀點實屬墨家人文精神的要領,具有重要的理論、歷史與現實意義,值得細為品鑒、傳承弘揚。
     
    注釋
    ①《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精華解析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年版。編者誤標“墨子列傳”。司馬遷《史記》無《墨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末尾只附言墨子24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

    參考文獻
    [1]胡適.先秦名學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英]李約瑟著,何兆武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英]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5]蔡元培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蔡元培.哲學與科學[A].高平叔編.蔡元培論科學與技術[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9]梁啟超.墨子校釋·自序[A].《墨子大全》(第26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1]胡適.先秦名學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10]錢臨照.古代中國物理學的成就[J].物理通報,1951,(7).
    [1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2]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14]孫中原.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N].光明日報(理論版),2016-01-20.
    [15]孫中原.儒與墨:一個常新的話題[N].光明日報(第11版),2019-10-12.
    [1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老司机无码精品A|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看SSS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中日欧洲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国产日韩高清三级精品人成|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国产精品久久现线拍久青草|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7视频在线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 日韩精品免费电影|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久久|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99re国产精品视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