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wmkai"></strike>
    <ul id="wmkai"></ul>
    
    
  • 前沿動態
    【書訊】洪修平著《中國佛教文化歷程》(第三版)
    發表時間:2024-01-11 16:46:20    作者:    來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佛教中國化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國佛教文化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涵蓋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鑄就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全書以中國佛教文化自身的發展為經,以其與別種文化形態的關系為緯,力圖展現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揭示中國佛教與政治、經濟、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密切關系,為深入理解中國佛教文化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目  錄】

    自序/1

    第一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印度之源/8

    第一節 釋迦牟尼與佛教的創立/8

    一、由王子到教主/9
    二、佛教創立的社會文化背景/12
    三、原始佛教的主要特點/14

    第二節 佛教的分化與發展/18

    一、部派佛教/19
    二、大乘佛教/25
    三、密教的興起與印度佛教的衰亡/35

    第三節 印度佛教的向外傳播/37

    一、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世界/38
    二、南北二傳與世界性宗教/40
    第二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開端(漢代)/43

    第一節 佛教的初傳/44

    一、佛教傳入前后的中國社會與文化/44
    二、傳入的路線與年代/46
    三、漢代佛教發展的基本概況/49

    第二節 中印文化的最初碰撞與反應/52

    一、佛教對黃老神仙方術的依附/53
    二、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容受/56
    三、佛典之翻譯于格義之肇始/60

    第三節 漢代譯介的佛學兩大系統/65

    一、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學/65
    二、支讖所傳的大乘般若學/68
    第三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初具規模(魏晉)/71

    第一節 佛教在三國時的展開/71

    一、魏地佛教:戒律始傳與西行求法/72
    二、吳地佛教:譯風新麗與江南建寺/74
    三、支謙與康僧會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78
    四、三教一致論的最早提出/82

    第二節 兩晉佛教與玄佛合流/84

    一、佛教在玄風下的進一步發展/85
    二、佛圖澄與北方佛教/89
    三、玄佛合流與六家七宗/91

    第三節 中國佛教學者的崛起/98

    一、彌天釋道安/98
    二、廬山釋慧遠/105
    三、兼有名僧名士雙重風采的支遁/111

    第四節 鳩摩羅什及其門下/117

    一、鳩摩羅什及其譯經/117
    二、僧肇與佛教的中國化/120
    三、僧叡與中國佛教發展的趨勢/126
    第四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趨于繁興(南北朝)/132

    第一節 南北朝的分裂與佛教的隆盛/132

    一、帝王崇佛與南朝佛教/133
    二、興佛滅佛語北朝佛教/139
    三、南北佛教的不同特點與僧祐、慧皎的著述/142

    第二節 僧官制度、寺院經濟與世俗的佛教信仰/148

    一、僧官制度的形成/149
    二、寺院經濟的發展/152
    三、世俗的佛教信仰/157

    第三節 講習經論的盛行與佛教學派的林立/160

    一、毗曇學派和俱舍宗/161
    二、涅槃學派/163
    三、攝論學派/165
    四、成實學派/166
    五、地論學派/167
    六、其他諸學派/169

    第四節 竺道生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172

    一、慧解為本,妙有新說/172
    二、眾生皆有佛性,頓悟即得成佛/173
    三、標揭新理,開創新風/176

    第五節 儒佛道相融相爭與二武滅佛/178

    一、三教相融與相爭/178
    二、北魏太武帝滅佛/184
    三、北周武帝滅佛/187

    第六節 佛教藝術/190

    一、石窟寺藝術/190
    二、寺塔建筑和佛教繪畫、音樂/192
    第五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鼎盛(隋唐)/196

    第一節 隋唐帝王與佛教/196

    一、帝王的三教政策對佛教的影響/197
    二、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鼎盛/199

    第二節 佛教文化的空前繁榮/202

    一、譯經與著述/203
    二、寺院經濟與僧官制度/206
    三、佛教宗派的創立/208

    第三節 天臺宗/211

    一、傳法世系與智顗創宗/212
    二、調和與圓融的特點/216
    三、性具實相與無情有情/218

    第四節 三論宗/220

    一、傳法世系與吉藏創宗/220
    二、二藏三輪與中道實相/223

    第五節 法相唯識宗/226

    一、印度淵源與學術傳承/226
    二、玄奘西行求法與譯經創宗/229
    三、唯識說與因明學/234

    第六節 華嚴宗/237

    一、傳法世系與法藏創宗/237
    二、一真法界與無盡緣起/241
    三、“立破無礙”“會通本末”的判教理論/244

    第七節 禪宗/246

    一、東土五祖/246
    二、南能北秀與南北禪宗/252
    三、曹溪門徒與五家七宗/256
    四、禪學思想與禪修方便/262

    第八節 凈土宗/266

    一、歷代祖師與宗派的創立/266
    二、凈土經典與信仰/268

    第九節 其他各宗/270

    一、三階教/271
    二、律宗/274
    三、密宗/277

    第十節 佛教文學藝術與社會性活動的發展/279

    一、佛教的社會性活動/280
    二、佛教文學/282
    三、佛教藝術/289

    第十一節 儒佛道三教關系的新發展/292

    一、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總趨勢/293
    二、三教之爭與唐武宗滅佛/295
    三、五代十國政權的崇道抑佛與周世宗滅佛/299
    第六章 中國佛教的由盛而衰及其新特點(宋遼金元)/301

    第一節 佛教在衰微趨勢中的持續發展/301

    一、宋王朝與佛教/302
    二、遼金元佛教/304
    三、度牒、帝師與僧官制度/307
    四、僧制與清規/313
    五、譯經、刻經與佛教史學的發展/314

    第二節 佛教各宗派的演變/318

    一、禪宗/318
    二、凈土宗/321
    三、天臺宗/323
    四、華嚴宗/324
    五、律宗/325
    六、唯識宗/326

    第三節 佛教的內外融合/327

    一、禪凈教的融合/327
    二、儒佛道的合流/329

    第四節 佛教向社會文化各領域的滲透/334

    一、佛教與中國哲學/334
    二、佛教與中國政治和倫理/337
    三、佛教與中國文學藝術/342
    第七章 中國佛教的衰落與世俗化(明清)/347
    第一節 佛教與政治/347

    一、明王朝與佛教/348

    二、清政府與漢藏佛教/349

    三、專制集權與僧官制度的強化/351

    第二節 經藏的刻印與佛教著述/353

    一、經藏的刻印/353

    二、佛教著述/355

    第三節 衰落中的佛教諸宗/355

    一、禪宗/355

    二、凈土宗/359

    三、天臺宗/360

    四、華嚴宗/361

    五、律宗/362

    六、唯識宗/363

    第四節 三教合一與明代四大高僧/363

    一、三教合一的思潮在繼續/363

    二、云棲袾宏/365

    三、紫柏真可/368

    四、憨山德清/370

    五、蕅益智旭/374

    第五節 佛教的世俗化發展/378

    一、佛教與民間信仰/378

    二、佛教節日與民俗/380

    第六節 居士佛教的興起/384

    一、居士與佛學/384

    二、楊文會與金陵刻經處/386

    第八章 中國佛教在衰落中的革新(近代)/390

    第一節 近代佛教的衰落與佛教文化的復興/390

    一、衰落與復興的概況/390
    二、佛教團體與教學機構/394
    三、佛學研究的重要人物/397

    第二節 佛教的革新運動與人間佛教/413

    一、太虛與佛教革新運動/413

    二、人間佛教的提倡及其歷史影響/418

    第九章 佛教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423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形成/423

    一、佛教文化的傳入/424
    二、在沖突中的發展與中衰/425
    三、藏傳佛教的形成/431

    第二節 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433

    一、具有很濃厚本教色彩的寧瑪派/434
    二、阿底峽傳下的噶當派/438
    三、八思巴與薩迦派/440
    四、口授傳承的噶舉派/442
    五、宗喀巴的宗教改革與格魯派的崛起/446

    第三節 藏傳佛教的特色及其流傳/449

    一、藏傳佛教的特點/450
    二、絢麗多彩的藏傳佛教文化/454
    三、藏傳佛教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459

    第四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上座部佛教/465

    一、發展完備的傣族上座部佛教/466
    二、布朗族人的普遍信仰/469

    第五節 大乘佛教在少數民族地區/471

    一、云南“佛國”——大理/471
    二、拉祜族與壯族地區/473
    第六節 少數民族地區佛教的特點/474
    第十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對外交流/477

    第一節 佛教東漸與西行求法/478

    一、東土敞懷迎西僧/478
    二、萬里求法第一人/480
    三、舍生忘死求真經/482
    四、中印交流譜新篇/487
    五、踏平坎坷成大道/489
    六、佛法東漸的文化效應與啟示/497

    第二節 佛教中心與向外傳播/501

    一、八方學僧匯聚長安/502
    二、中國佛教遠播海外/508
    三、持久交往與共存互補/521
    四、中國佛教文化的世界性貢獻/531
    第十一章 中印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536

    第一節 緣起與無我/536

    一、緣起論/537
    二、無我說/546

    第二節 緣起論的展開/552

    一、四諦/552
    二、五蘊/563
    三、十二因緣/568

    第三節 法印說與修行論/574

    一、三法印/574
    二、八正道/577
    三、三學/581
    四、六度/590
    第十二章 中國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論/596

    第一節 性具實相說/596

    一、五時八教與止觀并重/596
    二、三諦圓融與一念三千/604
    三、性具善惡與無情有性/619
    四、別理隨緣與理具事造/627

    第二節 法相唯識學/635

    一、三性三無性/635
    二、唯識轉依說/637
    三、五重唯識觀與五種姓說/648
    四、五位百法與因明學說/651

    第三節 法界緣起論/658

    一、法界緣起與四法界說/659
    二、六相圓融與十玄門/668
    三、五教十宗與禪教一致/678

    第四節 修心見性論/685

    一、神秀北宗的息妄修心論/686
    二、惠能南宗的頓悟心性論/695
    人名索引/720
    主題索引/731
    文獻索引/753
    后記/767
    增訂版后記/770

    新版(第三版)后記/773


    【作者簡介】
    洪修平教授,男,1954年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年度),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等,在海內外出版學術著作3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教學和科研成果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日本无码小泬粉嫩精品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前田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伊人久99久女女视频精品免|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杨幂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映画|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久久66热这里只会有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99视频精品| 99re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 国产精品亚洲小说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