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wmkai"></strike>
    <ul id="wmkai"></ul>
    
    
  • 綜合研究
    中州學刊?觀點 |?孫中原?????論《墨經》本體哲學的范疇與原理
    發表時間:2023-09-26 16:32:52    作者:孫中原    來源:“中州學刊”微信公眾號
    論《墨經》本體哲學的范疇與原理

    孫中原

    摘要:《墨經》的本體哲學,在《墨經》整體的哲學語境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墨經》本體哲學由一系列范疇與原理構成。范疇與原理的內在關聯、相互作用與邏輯論證,形成嚴密整體,構建起《墨經》本體哲學的理論體系。《墨經》一系列范疇與原理中,“物”(物質)、“實”(實體)、“有”(存在)、“無”(非存在)、“動”(運動)、“化”(變化)、“宇”(空間)、“久”(時間)等范疇與原理,是構成墨家認知與改造世界的范疇與原理的關鍵節點。《墨經》范疇與原理的理論系統,是中國哲學史學科、學術與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墨經》;本體哲學;范疇;原理;理論體系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墨經》絕學的E考據和元研究”(19VJX001)。

    作者簡介:孫中原,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墨經》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鎮,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典型與范式。《墨經》哲學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大哲學觀,包含“本體哲學、認知哲學、方法哲學、科技哲學與歷史哲學”五大部類,格局恢弘,論述全面。《墨經》的本體哲學,是由諸多范疇與原理構成的理論體系,嚴謹精密,意涵深邃。《墨經》的本體哲學在《墨經》整體的哲學論域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蘊含強大的生命力、震撼力與影響力。就《墨經》的本體哲學而言,它之所以“施諸四海而皆準,行諸百世而不悖”,能夠被普遍應用,就是因為它在當時能比較正確地反映世界萬物的本質屬性與普遍規律,給人類貢獻了相對科學的世界觀、宇宙觀。
    本體哲學,又叫本體論、存在論、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是論述世界存在本體普遍規律的哲學論域,是關于世界終極本體的哲學理論。《墨經》建立科學宇宙觀的原創性理論體系,全面系統,精湛深邃,具有普遍的理論、歷史、現實與未來價值。《小取》總結人類認知的全部目的與根本宗旨,是“摹略萬物之然”與“所以然”,即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本質與規律。這是《墨經》作者對人與世界本體關系哲學基本問題的正確回答。
    《小取》說:“焉摹略萬物之然。”又說:“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小取》對人類認知目的“摹略萬物之然”和“所以然”的規定,相當于說“對自然界本來面目的樸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來的成分”。《墨經》的本體哲學,有普遍適用的世界性意義,是全人類珍貴的知識遺產。

    一、范疇與原理總論

    《墨經》本體哲學,由一系列范疇與原理構成。范疇與原理的內在關聯、相互作用與邏輯論證,形成嚴密整體,構建《墨經》本體哲學的理論體系,在《墨經》的哲學論域,發揮基礎性、普遍性、全局性、主導性、決定性與實效性的功能作用。
    范疇是大概念、基本概念、普遍概念,它的內涵是反映世界萬物普遍的本質屬性,它的外延寬泛,無所不包,《墨經》稱其為“達名”,“達”即通達寬泛。即如《荀子·正名》所說:“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后止。”如“同”(同一性)、“異”(差異性),是辯證法宇宙觀最寬泛的范疇。原理是各門科學的基本命題、普遍規律。如“同異交得”,即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相互滲透和同時把握,是辯證法宇宙觀與辯證邏輯的基本原理。
    范疇與原理,是《墨經》哲學理論體系的關鍵詞和核心命題。黑格爾與列寧都曾把世界萬物比喻為一面網,由范疇與原理構成的哲學體系,是人類認知世界之網,而基本范疇與原理,則是人類認知反映世界萬物之網的網上紐結。黑格爾說:“這些紐結是精神生活和意識的依據和趨向之點。”列寧解釋說,在人面前的是自然現象之網,范疇是幫助我們認識與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用黑格爾與列寧的比喻形容《墨經》的學術成就,可以說在《墨經》本體哲學體系的論域,呈現出一面認知與改造世界的范疇原理之網。《墨經》哲學體系的范疇原理之網,在中國文化知識寶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范疇,意思是種類、類型、范圍。范疇是反映世界萬事萬物普遍本質的基本概念,是人類認知成果的濃縮凝聚,充當了人類進一步認知與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經上》100條包含100多個科學范疇,是中華民族認知與改造世界歷史發展過程的里程碑,是國人認知與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經上》100條,用定義分類方法,從內涵和外延上規定各門科學范疇。全部《墨經》,有數百個各門科學的基本范疇,是一個“范疇王國”。《墨經》的作者是創制科學范疇的專家,《墨經》對所論各門科學的范疇,各有專門規定,義涵深邃,應用規范。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說,中國哲學“沒有能力給思維創造一個范疇[規定]的王國”。“中文里面的規定[或概念]停留在無規定[或無確定性]之中。”《邏輯學》上卷《第二版序言》中說,中國語言“簡直沒有,或很少達到”“對思維規律本身有專門的和獨特的詞匯”的地步。
    這種說法不合事實,說明黑格爾對《墨經》的豐富范疇一無所知。有無可辯駁的大量事實證明,《墨經》有一個反映全部世界、構造多門學科理論的范疇體系,即具有黑格爾所說“范疇的王國”。《墨經》中每一個概念范疇,都有定義分類及內涵外延的規定,并且“對思維規律本身”,《墨經》也有大量專門獨特的詞匯。
    整部《墨經》,是由范疇與原理構成的理論體系,網羅宏廣,義理深湛,標志著《墨經》進入了墨學發展的高級階段,反映了墨學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量變到質變的歷史發展過程,典型地體現了人類認知與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
    就《墨經》的哲學體系而言,有本體哲學、認知哲學、方法哲學、科技哲學與歷史哲學等諸多門類。就《墨經》的本體哲學來說,它創制了反映認知對象的諸多范疇與原理,概括了客觀世界的普遍性質與規律。

    二、“物”“實”“有”“無”范疇與原理分析

    《墨經》的一系列范疇與原理,我們首先從中舉出“物”“實”“有”“無”(物質、實體、存在、非存在)這一組范疇,進行具體分析。
    “物”:物質,實物,事物。墨家對這一范疇使用廣泛,《墨子》中出現73次,其用意是概括存在于主體之外的所有物質、實體、形體、事物、存在。它是最廣泛的普遍概念,屬于外延最大的哲學范疇。《經說上》第79條說:“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即“物”是“達”名,外延最大的名,屬于最高類概念,是概括宇宙萬物的總名,相當于現代哲學范疇“物質”。凡存在實體,一定都可以用“物”(物質)范疇概括。
    “物”“實”“有”(物質、實體、存在)這三個范疇,外延基本相同,內涵大體一致。《經說上》第6條說:“知也者,以其知論物。”“物”是物質,是人類認知與實踐改造的對象。《墨經》從世界觀、宇宙觀、本體論、存在論與形上學高度,回答哲學基本問題,規定了“物”“實”“有”(物質、實體、存在)范疇的內涵與外延。
    列寧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感覺到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墨經》“物”范疇的規定,接近于列寧說的“物質”概念,是當時世界頂級的哲學概括。同時代的希臘哲學認為,世界本源于水、火等具體物質形態;印度哲學認為,世界本源于地水火風等具體物質形態。相比之下,《墨經》對世界本體由個別到一般的概括程度,已經攀登到當時哲學的最高峰。
    《小取》形容人類認知的目的宗旨,乃是“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即反映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討論搜求社會人群的言語得失。客觀世界是人類認知和實踐改造的對象。研究客觀世界本體的本來面目、存在性質,即為本體哲學,又稱為本體論、存在論、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
    《小取》說:“摹略萬物之然。”又說:“其然也,有所以然也。”人類認識的全部目的,是“摹略萬物之然”與“所以然”,即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本質與規律。這是《墨經》作者對人與世界本體關系基本問題的正確回答。
    《小取》對人類認識目的“摹略萬物之然”和“所以然”的規定,相當于恩格斯說的“對自然界本來面目的樸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來的成分”。《墨經》的本體哲學,有普遍適用的世界性意義,是全人類珍貴的知識遺產。
    《墨經》范疇“實”,即實物、實體、實在。與“物”(物質)、“有”(存在)范疇,可互換使用。《素問·調經論》說:“有者為實,故凡中質充滿,皆曰實。”與“虛”相對。
    “實”范疇,墨家使用廣泛,《墨子》中出現72次,其用意是論述“實”即實物、實體、實在,乃是人類認知與實踐改造的對象。《墨經》堅持,“物”“實”“有”即物質、實體、存在,是第一性、決定者,而思維、意識,則是第二性、被決定者,是對前者的反映與概括。
    《小取》說:“以名舉實。”《經上》第31條說:“舉,擬實也。”《經說上》解釋:“告以之名,舉彼實也。”即“以名舉實”的“舉”(反映表達),指摹擬事物的實質。告訴你這個“名”(語詞概念),是為了標舉(反映)那個“實”(實物、實體、實質)。
    《小取》所謂“察名實之理”的內容,即指貫徹以上科學論述“名實關系”的意涵。《大取》說:“名,實名,實不必名。”即名為實之名,有實不必然有名。“實”為第一性,“名”為第二性,名是人對實體認知之后的反映概括。
    達名(普遍概念)對應一般的實;類名(一般類概念)對應特殊的實;私名(單獨概念)對應個別的實。《經上》第79條說:“達、類、私。”《經說上》舉例解釋:“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語詞概念分為普遍概念、一般類概念和單獨概念。如“物”(物質)是外延最廣的普遍概念。凡存在著的實體,一定都可以用這個概念來概括。“馬”是類概念,凡具有馬屬性的實體,一定可以用這個概念概括。“臧”是單獨概念,指稱某一實體。
    《墨經》從外延上,把概念劃分為“達、類、私”,即外延最廣的普遍概念、一般類概念和單獨概念三種,準確精到,與西方哲學一致。名實對應三分法見表1。

    表1  名實對應三分法

    《經上》第81條說:“知:聞、說、親;名、實、合、為。”《經說上》解釋:“傳受之,聞也。方不彰,說也。身觀焉,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志行,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認知分七種:聞知、說知、親知;名知、實知、合知、為知。傳授來的知識是聞知,由已知推測未知是說知,親自觀察得來的是親知,對稱謂陳述事物手段的知識是名知,對稱謂陳述對象的知識是實知,概念理論和實際結合的知識是合知,自覺行動(實踐)的知識是為知。
     
    實知,即調研認知實際情況。《經說下》第154條說:“指是鶴也,是以實視人也。”老師帶學生調查濕地,指著水鳥鶴說:“這是鶴。”這是指認實際情況。《經說下》第104條說:“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不若假,舉美謂是,則是固美也,謂也,則是非美,無謂,謂則假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稱謂要反映實際情況,有這樣的實際情況,才能這樣稱謂,沒有這樣的實際情況,就不能這樣稱謂,不像說假話,用美稱謂這種狀況,是因這種狀況本來美,才這樣稱謂,如果這種狀況本來不美,不能這樣稱謂,這樣稱謂則假。用實際情況的有無,定判斷的真假,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宇宙觀。
    《經下》第134條說:“或過名也,說在實。”《經說下》舉例解釋:“知是之非此也,又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謂此南北,過而以已為然,始也謂此南方,故今也謂此南方。”即名稱有時會過時,因為實際情況已經變化,知道這個已經不是這個,又知道這個已經不在這里,然而因為過去曾經把這個地方叫南北,現在就還說這個地方是南北,這就是事情已經過去,還以“過去曾經如此”為理由,而說“現在還是如此”。“過名”:名稱過時,不適合當前情況。“是之非此”:這個已經不是這個,指事物性質變化,“此”亦即“是”。“是之不在此”:這個已經不在這里,指事物空間變化。“過而以已為然”:事情已經過去,還拿“事情曾經如此”為理由,推論說“現在還是如此”。這是混淆時態的錯誤論斷。
    《經說下》第111條說:“知與?以已為然也與?過也。”批評堅持“以已為然”的錯誤論斷。“已”(已經,曾經)是過去時態,“然”是現在時態,“以已為然”是把過去時態,誤認為現在時態的錯誤論斷。只因為過去曾經如此,就推論說現在還是如此,這不算真正的知識,而是屬于“疑”(猜疑,臆測,意見)的一種。《墨經》批評這種“刻舟求劍”式的錯誤推論,認為正確認知,應該以實際情況的變化為依據。
    《經下》第154條說:“堯之義也,聲于今而處于古,而異時,說在所義二。”《經說下》舉例解釋:“或以名示人,或以實示人。舉友富商也,是以名示人也,指是鶴也,是以實示人也。堯之義也,是聲也于今,所義之實處于古。”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堯是仁義的”,這是今天所說的話,而這句話所指的實際,是處于古代,古代和現代是不同的時代,“堯是仁義的”命題涉及語言和實際兩個方面。讓人了解實際情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說出名詞語句讓人了解,另一種是把實際事物展示給別人讓人了解。如說:“我的朋友是富商。”這是說出名詞語句讓人了解。而指著眼前這個動物說:“這是鶴。”這是把實際事物展示給別人讓人了解。說“堯是仁義的”,這個語句是今天說的,而“堯是仁義的”這句話所指的實際,處于古代。古今時代實際情況變化,認知稱說應該隨之改變。
    “有”的范疇,即存在,與“無”(非存在)相對。這一范疇《墨子》使用更廣泛,多達893次。“有”(存在)范疇,與“物”“實”(物質、實體)等值,可互訓。“有”(存在)與“物”“實”三范疇,是人類認知的對象與實踐改造的對象。“有”是會意字,金文字形從又(手)持物,本義是具有、存在。
    《經上》第66條說:“盈,莫不有也。”《經說上》解釋:“無盈,無厚。”即在一定語境內說“盈”(充滿、滲透、涵容),就是某物無處不存在。說“無盈”(不充滿、不滲透、不涵容),那除非是“無厚”。
    “無厚”:在物理學物質結構論上,指無窮小的物質點、質點、空間點、微粒。“盈”等值于“有”、存在。莫不有:無不有,等值于“有”。“有”:存在。“盈”是《墨經》世界觀(本體論,存在論)的范疇,表達物質的存在,滲透充盈。例如“堅白相盈”。
    “盈,莫不有也。”等于說物質充盈無限宇宙,或無窮世界到處充盈物質,物質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即無窮世界,到處充盈無窮的物質。“盈,莫不有也”與第43條“盡,莫不然也”,二說相通。
    “盡”(所有的)是全稱量詞,在某一語境內說“盡然”(所有個體都是如此),等值于說“沒有個體不是如此”。“盡”:俱,都,所有。“然”:指代任一事物狀態,是邏輯變項。“莫不然”:無不如此,沒有個體不是如此。全稱量詞“盡”的定義:在一論域,說:“所有P盡Q。”等值于說:“沒有P不Q。”
    已經存在,就是曾經存在,并非從來不存在。《經下》第162條說:“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經說下》解釋:“已然則嘗然,不可無也。”即一件事情,可以是從來沒有,但是一旦存在,就不能抹殺排除它曾經存在的事實。“已然”:已經如此,已經這樣,成為事實。
    《經說下》第104條說:“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即存在這樣的事實,才能這樣謂述,不存在這樣的事實,就不能這樣謂述。存在為第一性,謂述為第二性,這是本體哲學的基本原理。《墨經》達辭,通俗易懂,義理明顯。
    “無”,即非存在、不存在,與“有”(存在)相對。《墨子》中出現485次。《經下》第150條說:“無不必待有,說在所謂。”《經說下》舉例解釋:“若無馬,則有之而后無。無天陷,則無之而無。”“無”不以“有”為必要條件,論證理由在于所說“無”的種類。
    如說“現在無馬”,指先有,后變為無。說“無天塌的事”,指從來都是無。《經說下》第104條說:“無之實也,則無謂也。”即稱謂以實際存在為轉移。《玉篇》:“無,不有也。”人不能病態地執迷于虛無,視虛無為實有,與虛無糾纏不休。

    三、“動”“化”“宇”“久”范疇與原理分析

    我們接著分析“動”“化”(運動、變化)和“宇”“久”(空間、時間)的范疇原理。
    “動”,即運動的范疇。此范疇《墨子》中出現21次。《經上》第50條說:“動,或徙也。”《經說上》舉例解釋說:“動。偏徙者,戶樞蛇蠶。”運動是物體(全部或至少一部分)的遷徙和活動,如門轉軸自轉,蛇蠶蠕動。《經上》第43條說:“盡,莫不然也。”《經說上》舉例解釋:“盡。俱止、動。”即“盡”是全稱量詞,論斷性質,涉及一論域中所有個體,如說“所有的個體都停止”“所有的個體都運動”。
    “化”,即變化,特指質變。此范疇《墨子》中出現5次。《經上》第45條說:“化,征易也。”變化,指事物質變,性質特征改變。《經上》第86條說:“為:存、亡、易、蕩、治、化。”《經說上》舉例解釋:“甲臺,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消盡,蕩也。順長,治也。蛙、鶉,化也。”“化”即自覺行動的實踐:保存、消除、交易、蕩平、治理、變化。制甲造臺是保存,治病是消除,買賣是交易,消除凈盡是蕩平,遵循規律生長壯大是治理,蛙鶉養殖是變化。為,是自覺行動的實踐。《經說上》說:“志行,為也。”《經說上》說:“蛙鶉,化也。”蛙鶉養殖,是利用生物變化的行為。《非攻下》舉例:“五谷變化。”
    “化”也指變化多樣性的原理。《經下》第144條說:“五行無常勝,說在多。”《經說下》舉例解釋:“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若識麋與魚之數惟所利。”“鑠”,熔化。“靡”,壓滅。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沒有固定、經常的勝克順序,哪種元素占優勢,哪種元素就能勝過其他元素。火的燃燒,能夠熔化金屬,這是由于火占優勢的緣故。金屬能夠壓滅炭火,這是由于金屬占優勢的緣故。某處麋鹿盛,某處魚蝦多,要看環境是否有利。
    “五行”說,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宇宙物質構成說。“五行常勝”說,認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有一種經常的勝克順序:“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這種觀點,用簡單枚舉歸納推理,輕率概括部分自然現象和生活經驗,流于形而上學的機械論。《墨經》主張具體分析,一切以具體環境條件為轉移,證明列舉“金克火”的反例反駁,歸納“五行無常勝”的辯證公式,否定“五行常勝”的觀點。
    “宇”,《墨子》中出現13次。《經上》第41條說:“宇,彌異所也。”《經說上》舉例解釋:“宇。東西南北。”“宇”,最早出自金文,本義是屋檐,泛指房屋,引申義空間,指上下四方,天地之間。“所”,即處所,空間。“宇”(空間概念)是概括一切不同處所,如東西南北。這是空間范疇內涵和外延的定義。
    “久”(宙)即時間,是概括一切不同時段(古今早晚)的范疇。此范疇《墨子》中出現56次。《經上》第40條說:“久,彌異時也。”《經說上》舉例解釋:“久。古今旦暮。”久,象形字,本義時間長,與“暫”相對,引申義為延時,長時間。這是時間范疇內涵和外延的定義。
    “宇久”即“宇宙”。“宇久”(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合成。宇宙指包括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宇宙是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哲學上又叫“世界”。
    《經下》第114條說:“宇徙,說在長宇久。”《經說下》舉例解釋:“宇徙而有處,宇南宇北,在旦又在暮,宇徙久。”即關于物體在空間遷徙運動的時間性。物體的運動是同時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的。物體在空間中遷徙運動,要占有一定的處所(空間),也在時間上經歷由早到晚的過程,所以物體在空間中的遷徙運動,同時經歷時間的綿延。
    《墨經》通過對“動”“化”“宇”“久”范疇的分析,提出了兩個原理。
    其一,物、運、時、空必然聯系的原理。《墨經》明確論述物、運、時、空(物質、運動、時間與空間)范疇的辯證關系,是當時世界哲學最先進的論點,有極其重要和深刻的理論意義。《經下》第165條說:“行修以久,說在先后。”《經說下》舉例解釋:“行者必先近而后遠。遠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即走一定長度的路程(空間),必然占有一定長度的時間,如人走一定長度的路程,必然有先后的區別。走路的人,必然先走近,后走遠。遠近是空間的長度,先后是時間的久暫。物體在空間由南往北遷徙運動,時間經歷由早到晚的過程。
    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范疇有必然聯系。空間與時間的范疇,對立統一,相互滲透。一切物質運動,都必然占有空間,經歷時間。時間與空間的互相滲透,與物質運動有必然聯系。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
    其二,有限、無限的范疇原理。這一原理討論局部空間遠近的相對性與空間整體的無限性和絕對性。《經下》第164條說:“宇進無近遠,說在步。”《經說下》解釋:“區不可遍舉宇也。”即宇宙無窮大,物質在宇宙遷徙運動,沒有絕對的遠近,只有相對的遠近。局部的空間區域,不能窮舉宇宙整體的無限性。《墨經》用樸素的直覺,明確表達了宇宙空間有限與無限辯證統一的本體哲學原理,構筑了獨到精深的本體哲學理論體系。
    以上分論闡發《墨經》本體哲學范疇、原理的梗概要義,從中可以一瞥構成認知與改造世界范疇、原理之網的“網上紐結”,宛如長夜星空,群星璀璨。用德國文化史學者雅斯貝爾斯的話形容,即在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墨家積極參與奠定人類的精神基礎,創制“所有我們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疇”。

    結  語

    《墨經》哲學,萌芽于公元前5世紀的墨子,完善于公元前3世紀的墨子后學,在全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彌足珍貴。《墨經》范疇與原理的理論系統,是中國哲學史學科、學術與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中外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永恒的價值、意義、功能與作用。
    墨子是勞動者的圣人,墨家是勞動者的學派,墨學是勞動者的學說。《墨經》在全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唯一全面系統總結中國傳統科學的典籍。墨學在整個戰國時期,與儒學齊名,成為當時的“顯學”。《韓非子·顯學》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秦代重法家,漢代尊儒學。墨家力倡全人類“兼愛”平等的崇高理想,不符合封建宗法社會的需求,加之官方儒學的打壓,導致墨學中絕,《墨經》淪為冷門絕學。
    傳承弘揚墨家哲學精華,是現代研究者的時代呼喚、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理應矢志以求,堅持不懈,盡心竭力,務求精審。在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現時代,亟須吸納人類業已創造的文化精粹。我們的使命,是以科學方法深研《墨經》哲理,促進墨學創新轉型,使墨學成為新時代鑄造中華文化輝煌的重要元素,為世人提供獨特的精神營養,讓墨家哲思的珍奇意蘊,猶如清泉長流,滋潤讀者心田,哺育時代新人。

    編輯:涵含

     
    文章見《中州學刊》2023年第6期“哲學研究”欄目,因篇幅所限,注釋、參考文獻省略。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www.亚洲精品.com| 99久久精品国内| 99re热精品这里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尤物TV国产精品看片在线|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亚洲永久精品ww47|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拍2021|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好吊妞这里有精品| 99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久章草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八戒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永久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