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wmkai"></strike>
    <ul id="wmkai"></ul>
    
    
  • 綜合研究
    孫中原:哲學與社會推展——走進《孫子兵法》的世界
    發表時間:2023-06-29 08:08:43    作者:孫中原    來源:《漢學研究》2022年秋冬卷
    孫中原,男,1938年生,河南鄭州人。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1960年畢業留校任教。1958-1961年,奉調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與邏輯研究生班,師從楊獻珍、艾思奇先生。1961-1964年,奉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邏輯研究室,師從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先生。1971-1979年,任教清華大學哲學教研室。1960-1970年、1980年至今,任教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邏輯教研室。1993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招收中國哲學史專業“墨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方向與邏輯專業“中國邏輯史”方向博士生。1998年,評聘為中國人民大學邏輯學科學術帶頭人,任邏輯教研室主任,哲學院學位委員會暨學術委員會委員。2001年1月,中宣部與國務院新聞出版總署設《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聘為《中華大典·哲學典》編委,《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副主編。學術研究內容涵蓋“邏輯學”“中國邏輯史”“墨學”“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等。出版專著80余部,發表論文400余篇。主持完成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墨學大辭典》、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專項《<墨經>絕學的 E 考據和元研究》。

    【摘要】本文論述《孫子兵法》的軍事哲學與社會推展,闡發其料敵制勝的認識論,智謀取勝的辯證法,從其整體性質出發,以其十三篇元典為論據論證,分析其深層的哲學意蘊與社會推展,突顯其對社會生活的啟示借鑒意義。

    【關鍵詞】孫子兵法 軍事哲學 社會推展 認識論 辯證法 深層意蘊

     

    春秋戰國,戰事頻仍,兵家學人,應運而生。孫中山演講,稱孫武(前545-前470)《孫子兵法》,是“中國的軍事哲學”:“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斗的事實,然后才成那本兵書。”[①]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軍事哲學元典。孫武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軍事指揮家、實踐家與理論家,兵家學派的奠基人。春秋末孫子、老子(約前571-前491)與孔子(前551-前479)三位文化巨星,分別是兵道儒三家的開山祖師。研治《孫子兵法》,有助于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可作為今日軍事哲學與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啟示借鑒。

    一、戰爭經驗的總結,軍事哲學的系統:《孫子兵法》的出世

    孫武,字常卿,生于齊國樂安(山東廣饒)。孫武先祖陳完,在齊定居,稱田完。孫武祖父,是田完第五世孫田書,任齊大夫,攻莒國有功,齊景公把樂安封給田書,賜姓孫氏,田書稱孫書。孫書兒子孫憑,是齊國卿大夫,齊國君主以下最高級官員,孫憑是孫武父親。孫武曾祖、祖父與父親,都是善戰名將。孫武有齊國卿大夫世家的優越教養學習條件,自幼喜研兵法,熟知先人戰例,了解作戰經驗。

    孫武生活的齊國,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離齊奔吳,隱居吳都郊外,耕作著書,傳世《孫子兵法》。吳國自吳王壽夢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孫武在吳,施展理想,實現抱負。孫子結識從楚奔吳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名臣,前522年,因父親伍奢與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逃奔吳國,立志伐楚,為父兄報仇。

    前514年,吳國公子光借吳國伐楚,國內空虛,以專諸為刺客,殺吳王僚自立,稱闔閭。闔閭即位,禮賢下士,體恤民情,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筑城垣,訓練軍隊,重視人才,立志強國,向長江中游發展,圖謀滅楚稱雄。孫武請伍子胥引見吳王闔閭,呈覽《孫子兵法》。

    闔閭任伍子胥為行人,伍子胥奉闔閭命,請孫武練兵,任以為將,執吳軍政。前506年冬,吳國出兵伐楚。孫武用“迂回奔襲,出奇制勝”戰術,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大別山,深入楚境,直奔漢水,在柏舉(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五戰五勝,攻陷楚國都郢。楚國元氣大傷,吳國聲威大振,終成春秋一霸。吳國成南方強國,威震北方齊晉大國。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贊孫武:“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子兵法》總結無數戰爭經驗,提升軍事理論系統,是古代軍事哲學的重鎮。《孫子兵法》各篇,以“孫子曰”開頭,文辭口氣,為后學記錄發揮,顯示《孫子兵法》,是以孫武為首的學術共同體,口耳相傳,長期積累,加工潤色產物,反映孫武思想,是古時著作慣例,《老子》《論語》《墨子》《管子》等,都是如此。

    《孫子兵法》博大精深,極富哲理,全面論述軍事與政治、經濟、外交、自然條件等相互關系,闡述戰略戰術。其方法精神,蘊涵軍事哲學蓬勃強勁的生命力、震撼力、影響力與思想張力,適用于軍事,廣泛推展,應用于政治、外交、經濟、商業、教育、體育等社會生活各領域,對解決民用,處理人際關系,有普遍的啟示引領作用。

    《孫子兵法》十三篇,后世置《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法、德、日等數十種外文,是國際著名的兵學元典,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的璀璨明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始計》講廟算,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各種可能,制訂相應作戰計劃。《作戰》講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取用于敵,勝敵益強。《謀攻》講以智謀攻城,不專用武,采用多種手段,使守敵降服。以上說戰略運籌。

    《軍形》講有軍隊客觀穩定易見的性質,戰斗力強弱,戰爭物質準備。《兵勢》講主觀易變,帶偶然性因素,兵力配置,士氣勇怯。《虛實》講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弱,以多勝少。以上說作戰指揮。

    《軍爭》講“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先機。《九變》講將帥根據不同的戰場變動,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在行軍中宿營,觀察敵情。以上說戰場機變。《地形》講六種作戰地形,相應戰術。《九地》講依主客形勢,深入敵方程度,劃分為九種作戰環境,提出相應的戰術戰法。以上是軍事地理。《火攻》講以火助攻。《用間》講五種間諜,配合使用。

    二、軍事哲學的重鎮,克敵制勝的原:《孫子兵法》的精髓

    (一)料敵制勝的認識論。毛澤東說:“指揮員的正確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系,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或戰斗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②]

    《孫子兵法》開拓性與創造性地概括軍事認識論的諸范疇,給出精辟的定義與分類,是無數戰例經驗的總結提升與理論意涵的推廣應用。定義揭示軍事哲學范疇的內涵,分類列舉其外延。戰例經驗的總結提升,運用抽象概括的邏輯方法。推廣應用,表現其軍事哲學意蘊的社會推展功能及其科學真理性的價值外溢與思維邏輯的生命張力。

    1.論“知”,即知。《地形》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光知己,而不知彼,或光知彼,而不知己,或只“知彼知己”,而不“知天知地”,這對戰爭取勝而言,都只有一半概率。只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通“彼己天地”,才有戰勝的把握。

    預見勝利,列舉五種。《謀攻》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作用,對策)者勝,上下同欲(齊心)者勝,以虞(準備)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駕御,控制,干涉)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預見勝利的五種列舉如下。(1)知道可戰與不可戰,能勝。(2)知道怎么指揮兵多兵少,能勝。(3)上下同心協力,能勝。(4)己方充分準備,對抗無準備的敵方,能勝。(5)將領有才能,國君不牽制,能勝。以上五種戰爭知識,是預見料敵制勝的依據。引申結論:(1)了解己方與敵方,每次戰斗,不會危險。(2)了解己方,不了解敵方,勝負各半。(3)不了解己方與敵方,每戰必敗。

    認知戰事,列舉五種。《計》說:“故經(量度,研究)之以五事,校(比較)之以計(計算),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軍隊組織編制)、官道(官吏職責管理)、主用(掌管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通過比較敵我雙方的各種條件,認知戰爭“五事”(道天地將法)。“道”:民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軍民同心,同生共死,不怕危險。“天”: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遠近、平坦、艱險、開闊、狹窄等各種地形,對軍士安危的影響。“將”:冷靜睿智,賞罰有信,關愛軍士,勇敢果斷,嚴格要求。“法”:管理軍隊的法規,軍隊組織,層次結構,責權劃分,物資調配。提問:“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清楚認知戰爭“五事”(道天地將法),就能戰勝。沒有清楚認知,不能戰勝。通過比較,清楚認知:哪方上下心志相通?哪方將領有能?哪方占有天時地利?哪方法令執行?哪方士兵強健?哪方士兵訓練有方?哪方賞罰分明?認知戰爭“五事”(道天地將法),則能預知勝敗結局。

    班固《漢書·藝文志》論“兵權謀”說:“先計而后戰。”預先計劃籌策,而后投入戰斗,不打無準備之仗。《孟子·公孫丑下》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指自然界的時令寒熱。“地利”,指有利的地勢,如地勢的遠近、險易、廣狹、高下,死地(危險地帶)和生地(安全地帶)等因素。“人和”,指上文說的“道”:道義民心,人際關系。

    《作戰》說:“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虛實》說:“故策(策度,計算)之而知得失之計,候(偵察)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火力偵察)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九變》說:“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地》說:“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與)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向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四加五為九,指九種地勢),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用間》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相似事物的類推),不可驗(應驗)于度(度數),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孫子兵法》各篇論“知”,列舉用兵打仗的調研認知提綱,為軍事指揮員應知必知的要件。毛澤東說:“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③]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④]軍事指揮員應知必知的要件,被十九世紀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稱為“戰略要素”,這些要素的強弱利弊,決定戰爭的勝負結局,務必全面考察,整體把握。

    2.論“識”,即認識。《謀攻》說:“識眾寡之用者勝。”論“慮”,即思慮。《九變》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兼顧)于利害(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火攻》: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治理)之。”

    3.論“智”,即智慧。《計》說:“將者,、信、仁、勇、嚴也。《孫子十家注·計》說:“兵家者流,用智為先。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論“謀”,即計謀。《謀攻》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九地》說:“運兵計謀,為不可測。”即運用兵力,巧設計謀,讓敵人無法預測。

    4.論“計”,即計劃,計算比較。在用兵前,在廟堂上,比較研究敵我雙方的各種因素(道天地將法)。《計》說:“校之以。”《軍爭》說:“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以迂為直)之者也。”《地形》說:“料敵制勝,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即判明敵情,擬定取勝計劃,計算險易遠近,是高明將領的指針。

    在邏輯學中,“三段論”syllogism一詞的希臘文syllogismos,原意即“計算”。柏拉圖用這個詞,有“推理”的意思。亞里士多德解釋為一般演繹推理。萊布尼茨說:“我們要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使所有推理的錯誤,都只成為計算的錯誤。這樣,當爭論發生的時候,兩個哲學家同兩個計算家一樣,用不著辯論,只要把筆拿在手里,并且在算盤面前坐下,兩個人面面相覷(看)地說:讓我們來計算一下吧!”

    5.論“算”,即計算籌策《計》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廟算,即戰前在宗廟里商討作戰計劃,分析利害得失。得算,即取得戰爭勝利的條件。算,本指計算時用的竹籌碼。《漢書·趙充國傳》說:“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

    6.論“料”,即預料,料想《地形》說:“將不能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即將領不能預料敵情,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軍隊沒有精選訓練的前鋒,叫敗北。

    (二)智謀辯證法如何認識與處理戰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矛盾對立面,如虛實、有無、分合、眾寡、強弱、難易、遠近、勞逸、動靜、治亂、奇正、真假等,從而改變敵我形勢,爭取戰爭主動,奪取最終勝利,是用智謀取勝的軍事辯證法。

    1.論靈活性。《軍爭》說:“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九變》說:“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多)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五利:五變之利,指《九變》說“途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

    2.論虛實。這是涉及戰略策略的對立面。《虛實》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戰略,是以一當十。策略,是以十當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優勢,各個殲敵。

    《管子·霸言》說:“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脆,釋難而攻易。”《管子·制分》說:“故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故堅其堅者,瑕其瑕者。”用兵攻堅,則容易受挫,攻弱,則易獲神效。攻堅,其薄弱環節變堅固。攻弱,其堅固部分變薄弱。所以要穩住其堅固環節,削弱其薄弱環節。

    3.論奇正。曹操注說:“正者當敵(正面交鋒),奇兵從旁擊不備也(避實擊虛)。”《勢》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即所有的戰爭,都是以正兵相交合,以奇兵制勝。善于出奇兵的人,就像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像江海一樣永不枯竭。

    《勢》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即戰勢不過奇正兩種,而奇正的組合變化,永無窮盡。奇正互相轉化,就像一個永無盡頭的循環,誰能使它窮盡呢?湍急的流水,能漂動大石,是來勢宏大。迅猛的猛禽,能捕殺雀鳥,是節奏迅猛。善戰者,來勢大,節奏快。像拉開弓弩那樣蓄勢,像扣動扳機那樣突然射出。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即善于指揮打仗的人創造勢態,就像在極高的山上,滾動圓石,來勢宏大。《謀攻》說:“敵則能戰之(打得過敵人,就打),少則能逃之(打不過敵人,就退),不若則能避之(不如敵人,就避其鋒)。”

    4.論詭詐。《軍爭》說:“兵以詐立(用詭詐誘騙立足成功)。以利動(用利己原則決定行動),以分合(用分散集中)為變者也(作為靈活變動)。”《計》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人工造成敵軍的過失,聲東擊西)。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用兵打仗本詭詐,有能裝無能,要打裝不打。攻打近,裝攻打遠。攻打遠,裝攻打近。對方貪利,用利誘惑。對方混亂,趁機攻取。對方堅強,防御回避。對方暴怒,施以撩撥。對方謙卑,激其驕傲。對方安逸,促其勞累。對方團結,挑撥離散。

    《韓非子·難一》說:“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說:“千章萬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漢書·藝文志》總論兵書:“自春秋至于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說“戰略”的名稱,來源于詭詐,戰略本有詭詐性。制造假象,迷惑敵人,引敵犯錯,使敵自滿狂暴,分崩離析,疲于奔命,乘機取勝。用兵詭詐,兵不厭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謀攻》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望樓;盾牌)轒辒(蒙牛皮四輪攻城戰車),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攻城土山),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用兵上策,是用謀略勝敵。次一等,是用外交勝敵。再次一等,是武力敗敵。最次,是攻敵城池。攻城,是不得已之法。各種攻城器械,三個月制成。堆積土山,三個月完成。將領氣憤,命令士兵蟻附登城,被殺無數,城池不下,是攻城的災難。善用兵,不打仗使敵屈服。不攻城使敵投降。摧毀敵國,不必持久。全勝天下,不損兵力,利益保全,是謀攻的良策善法。

    戰爭目的為取勝,有限使用暴力,爭取最大效果。杜甫《前出塞九首》:“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歌謠:“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以戰去戰,以兵制侵,制侵為限,不務窮兵。《計》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管子·霸言》說:“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史記·管仲列傳》說:“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漢書·高帝紀下》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籌劃決策,巧定計策,智謀取勝。

    (三)智謀取勝的原理。《孫子兵法》論述智謀取勝的戰略原理。毛澤東說:“要為了發揚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去讀孫子的書,要精濾《孫子兵法》中卓越的戰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對戰爭指導的法則和原理,并以新的內容去充實。”[⑤]

    1.先知的原理。預先認知敵我實情,預見戰爭勝負結局。《用間篇》說:“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預先熟知敵我實情。《用間篇》論“知彼”,提出合用五間。《虛實篇》論用計算、挑動、示形、試探較量等方法,勘察敵情。《行軍篇》列舉數十種相敵觀察法,講“知彼知己”,強調國君知將帥,將帥知士卒。先知是預測戰爭結局的依據,恰當決策的前提,指揮軍隊的先決條件。先知原則,是《孫子》戰略的首要原則,有超時空的現代意義。

    2.先勝的原理。保證己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謀劃等方面勝敵。《形篇》說:“勝兵先勝,而后求戰。”取勝之軍,先創取勝條件,后決戰。從戰略角度說,通過“修道而保法”,使民眾順應統率意圖。重視經濟和軍事實力積累,形成如積水于千仞之山的強大勢能動力,通過外交斗爭,孤立敵方,壯大己方。保證全局優勢,合理部署。通過專我分敵,示形欺敵,造成己方優勢,以專擊分,爭取戰役戰斗先勝,積少成多,謀求全勝。實力優勢,是取勝的先決條件。放松警惕不善謀,實力處優遭失敗。強化實力,計謀先勝。《計篇》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3.全勝的原理。卓越指揮,謀求全局勝利,使敵方全軍而屈。計劃周全,算無遺策,知利與害,知進與退,知奇與正,籌謀全策。辯證思維,兩端分析,兩面權衡,避免偏激。《謀攻篇》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善于降敵,不靠硬打。善于奪城,不靠強攻。善亡敵國,不靠久戰。全謀爭勝,爭取全勝。“兵不頓,而利可全。”指導思想求全勝,損失減到最小。謀全局,籌全策,爭全勝。貫徹全勝原則,造成我方優勢,迫敵屈服。運用威懾,威加于敵,奪敵將心,懾敵軍氣。伐謀、伐交與伐兵結合,瓦解敵心,迫敵降服。

    4.致人的原理。《虛實篇》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調動。爭取戰爭的主動權,軍隊的自由權,戰事的駕馭權,局勢的控制權。智慧與實力較量,掌握主動,發揮長處,變短為長,壓制敵方,拉大差距,克敵制勝。運用“示形”“分敵”“擊虛”“先其所愛”“以利動之”“戰勝不復”等手段,調動敵人。用間諜相敵試探,識破敵方陰謀。《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說:“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5.突襲的原理。實施突襲,秘密決策,隱蔽準備。《九地篇》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并力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力避戰事,曠日持久,暴師于外。《九地篇》強調進攻速決,善于突襲,深入敵國,“深入則專”,調動士卒。《形篇》說:“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作戰篇》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速戰速決,是實施突襲原則的精髓。

    6.奇勝的原理。《勢篇》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奇勝原理,常規為正,超常為奇。兵力部署,常備為正,機動為奇。作戰方式,正攻為正,側擊為奇。對陣為正,偷襲為奇。一般為正,特殊為奇。軍事心理上,常情為正,意外為奇。奇勝原理,奇正相生,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變幻莫測。

    7.擊虛的原理。《虛實篇》提出“避實而擊虛”的原理。“擊虛”:打擊敵人虛弱,使敵實變虛,強變弱。“虛實”:兵力大小眾寡,士氣高低凝散,軍隊治亂勞逸,兵勢銳鈍勇怯,部署先后主次。《勢篇》說:“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識知虛實方法多,派間諜打入敵人內部,戰場“相敵”,“示形”惑敵,用試探試驗,探察敵方虛弱,以石投卵,無往不勝。

    8.任勢的原理。運用力量,因勢定謀,借勢成事。《勢篇》之“勢”,含義是力,能力動力,蓄勢潛能,正面沖擊力,多向威懾力,相互作用力,差異蘊含力。發揮己方力量,合利則動,不利則止。以謀制勝,以巧成事。集中力量,快速出擊。利用相互作用力,達成目的。石不能自轉,因山之險,成不可遏止之勢。物難以力舉,借水之疾,漂之遠去。矢不能自射,憑弩之力勁發,借力我用。用小力,獲大功。求之于勢,借勢之力。“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死地”之勢,激發殊死博斗的超人氣勢,搏取超常效應。

    9.善守的原理。強調善攻,主攻,進攻;主張善守,善防,善御。《形篇》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戰勝敵人,必須做好戰備守備,用機動兵力,應付可能出現的各種異常情況。發揮優勢,“先處戰地”。“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借助地形,偽裝防御,制造假象,欺騙敵方,靈活應變。《謀攻篇》說:“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調動敵人,以攻為守,遏止敵人,畫地而守,堅守不出,促敵生亂。防御是進攻的補充,保存實力,削弱敵方,爭取終勝。

    、軍事哲學的張力,各行各業的推展:《孫子兵法》的深刻影響

    《孫子兵法》,從部門科學軍事學,概括提升哲學世界觀、認識論與方法論,以自身的生命力、震撼力、影響力與擴張力,向外推展,應用到各行各業,發揮《孫子兵法》軍事哲學兼為社會哲學的奇妙功效。

    《孫子兵法》,是中國社會制度大變革時代的產物,反映積極前進的社會歷史觀,貫徹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宇宙觀,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重視強調將帥的地位作用。治軍思想,文武兼施,刑賞并重。“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孫子兵法》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鎮與典范。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孫子“知己知彼”“以眾擊寡”“避實擊虛”等軍事謀略,在軍事上有杰出應用,可有效移植民用,應用到政治外交,企業管理,體育競技等社會生活各領域。

    孫武一生,戰功赫赫,給后人留下珍貴的兵法大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總結概括豐富的軍事哲理,確立在春秋末思想界中與老子、孔子并列的崇高地位,是照亮春秋末思想界的三大巨星。宋代定《孫子兵法》為《武經七書》首部,是科舉考試軍事理論的科目。

    《孫子兵法》廣泛流傳于社會,外傳越南、朝鮮、日本、英、德、俄等國。1860年《孫子兵法》有俄譯本,后英、德、意、捷、越、希伯來、羅馬尼亞等文字版本問世。至今世界有20多種文字譯本。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世界上所有的軍事學院,都應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教材。

    《孫子兵法》的崇高價值與巨大影響,超越軍事領域,可從經濟、政治、文化、外交、人生等多角度吸取智慧,社會推展,轉化為民間應用。《孫子兵法》是軍事哲學,把克敵取勝的謀略,提升為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認識論與方法論,指導社會實踐的各領域。

    《孫子兵法》的智慧哲理,具有永恒價值,屬于中國與世界。孫子的軍事哲學,可有效地移植民用,應用于社會生活,如政治外交,企業管理,體育競技,中醫治病等有高競爭性的領域,卓有成效,屢試不爽。

    (轉載自《漢學研究》2022年秋冬卷,總第三十三集,學苑出版社)


    [①]《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30頁。

    [②]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163-164頁。

    [③]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166頁。

    [④]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458頁。

    [⑤]2011年12月28日《天津日報》毛澤東怎樣看待《孫子兵法》,見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国产精品gz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小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精品熟女少妇aⅴ免费久久 |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凹凸| 久久久国产精品四虎|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精品九九久久国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2022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 情侣视频精品免费的国产| 欧美日韩精品SUV|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1国产盗摄|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视频人碰人|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