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wmkai"></strike>
    <ul id="wmkai"></ul>
    
    
  • 先秦兩漢
    黃玉順 | 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探賾
    發表時間:2023-12-03 17:14:34    作者:黃玉順    來源:本文原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第36?47頁

    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探賾


    黃玉順
     
    本文原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第36?47頁;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典詮釋學基本文獻整理與基本問題研究”(21&ZD054)中期成果。
     
    【提要】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是一個理論系統。經典詮釋的宗旨是“以正辯邪”,即通過正邪之辯,“息邪說,正人心”。經典詮釋的原則是“緣情解經”,即根據作者與讀者的情感及意志來詮釋經典。經典本義的理解方法是“以意逆志”,即以讀者的情感意志去迎契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志。這種契合之所以可能,其根據乃是“人心之所同然”。詮釋的具體步驟,首先是“書不盡信”的態度,即對經典的語言文字表達“存疑”;然后是“由詳返約”的路徑,即通過詳盡的分辨與論辯,揭示經典的微言大義。經典新義的生成方式是“即文賦義”,即不僅“依文取義”,而且“托文賦義”,讓經典生出新的意義。詮釋的生活淵源是“論世知人”,即通過了解作者的生活來理解作者,從而理解作品。就此而論,孟子的經典詮釋學思想已達到“前主體性”的境界。總之,生活造就了作者之“志”、讀者之“意”,才有“以意逆志”的本義理解,才有“托文賦義”的新義生成,也才能夠貫徹“緣情解經”的詮釋原則,最終才能實現“息邪說,正人心”的詮釋宗旨、救世情懷。
    【關鍵詞】孟子;詮釋;經典詮釋學
     
           學界關于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這兩個命題上,然而“其思想之精微處尚未被完全意識到,其隱藏的邏輯關系也還有進一步展開的必要”1。這種研究現狀,既未能整體地揭示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全部內容及其內在結構,也未能充分地揭示這種詮釋學思想與孟子思想整體之間的關系,更未能深入地揭示這種詮釋學思想的“第一哲學”意義。實際上,孟子的經典詮釋學思想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經典詮釋學的早期萌芽之一”2,“可以被整合為一個有機的理論整體”3;它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立體的理論體系,涉及詮釋的根本宗旨、詮釋的基本原則、本義的理解、新義的生成、詮釋的步驟與路徑、詮釋的存在論意義等問題。
     

    一、經典詮釋的宗旨:以正辯邪

           與西方現代詮釋學相比較,孟子所處理的問題遠不僅是經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釋問題。他首先關注的是這種理解和解釋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即經典詮釋的宗旨問題: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懼,作《春秋》。……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4
            顯然,這里所談的是“為什么詮釋”的問題。“暴行”“诐(bì)行”屬于行為范疇,不是詮釋學問題;而“息邪說”及“放淫辭”則是詮釋學問題,其目的是“正人心”,以“距诐行”與“暴行”。學者指出,“中國古代闡釋學從一開始就不以‘求真’為鵠的,而‘立法’——為社會定規則、為天下定秩序才是其最終目標”5,這是很有道理的。
           (一)經典詮釋的任務:息邪說
           孟子終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息邪說”,并為此而與人“辯”。所謂“息邪說”,“邪說”泛指一切不正確的錯誤言論,趙岐注“邪辟不正之辭”6;“息”即滅息、止息。因此,所謂“放淫辭”其實也是一種“息邪說”,因為“淫辭”也是一類不正確的言論,孫奭疏“言過而不中也”7,朱熹集注“放蕩也”8;而“放”即驅逐、止息之意,孫奭疏“放逐”,朱熹集注“驅而遠之”9。孟子“息邪說”當然是一種詮釋活動,因為這需要“辯”,首先就需要對這種言論的理解與解釋。
            不僅如此,在孟子這里,經典詮釋的基本任務就是“息邪說”。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既然是“經典”,怎么會有不正確的“邪說”呢?其實,在孟子看來,即使是經典,也可能含有“邪”而不“正”的內容。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談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10
           這里《書》即《尚書》,當然是經典;《武成》是其中一篇,記載武王伐紂的史實,十分血腥,乃至“血流漂杵”11。孟子認為,這樣的描述不正確、不可信。趙岐注:“經有所美,言爭或過”,即經典也會有“過而不中”之處;“孟子言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殷人簞食壺漿而迎其師,何乃至于血流漂杵乎?故吾取《武成》兩三簡策可用者耳,其過辭則不取之也”。所以,孟子說過:“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12下文討論的《詩經》“周馀黎民,靡有孑遺”,亦屬此類問題。這是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一個極重要的原則態度:不要迷信經典;“離經”未必就是“叛道”13。
           (二)經典詮釋的目的:正人心
           與“邪”相對的是“正”。那么,何為“正”?在孟子這里,“正”有其確定的價值標準,那就是“義”,即正義論(theory of justice)的正義原則。14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15;“仁,人心也;義,人路也”16;“夫義,路也;禮,門也”17。這是孟子正義論“仁→義→禮”的理論結構:仁愛情感決定正義原則,正義原則決定社會規范。18
           孟子認為,這種作為正義原則的“義”,來源于一種作為本真情感的正義感,即“是非之心”。孟子指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9這“四端”皆屬于情感,正如朱熹所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20作為情感的“是非之心”,即通常所說的“正義感”(sense of justice)。21
           因此,所謂“正人心”,就是根據仁愛情感和正義原則,來培育人們的正義感。例如對于當時君主制度的國家來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因此,孟子注重“正君心”,“格君心之非”。22
           但是,“正人心”不僅要“正人”,而且首先需要“正己”。23 孟子指出:“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24;“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25。譬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26。具體來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27
         (三)經典詮釋的本質:正邪之辯
          以上表明,孟子認定:詮釋的本質就是“正邪之辯”,即通過“息邪說”來“正人心”。那么,具體怎樣“息邪說”?通過“辯”。孟子以“好辯”著稱,實屬“不得已”,即對于經典詮釋來說,不得不如此。
           為什么不得已、非辯不可?所謂“辯”有兩層含義:分辨、爭辯。同音字“辯”“辨”是同源詞,故《說文解字》無“辨”字28,“辨”即作“辯”,其共同的基本語義即分辨、辨別。孟子所注重的“義利之辯”和“人禽之辯”,亦作“義利之辨”和“人禽之辨”,莫不如此。這很好理解:要與人論辯,前提是對其言論觀點作出“正邪”的分辨。對于孟子來說,論辯首先就是“正邪”的分辨,這是詮釋的本質;分辨的標準,就是作為正義原則的“義”、作為正義感的“是非之心”。
     

    二、經典詮釋的原則:緣情解經

           既有的研究成果,通常忽視了孟子詮釋學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情感對于詮釋的意義。蒙培元先生指出:“儒家哲學就是情感哲學”29,因為“人是情感的存在”30。上文孟子談到“孔子懼,作《春秋》”的恐懼情緒、“我亦欲正人心”的救世情懷、其所根據的“是非之心”的本真情感,都凸顯出孟子詮釋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情感。朱熹確認,“是非之心”屬于“情”;《禮記》確認,“懼”與“欲”屬于“七情”:“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31事實上,孟子的論述蘊含著一個重要思想,即經典詮釋的基本原則,可概括為“緣情解經”。有學者將孟子的經典詮釋學思想稱為“心學闡釋學”32,如果這里“心”首先指情感,那是可以成立的,即可以稱之為“情感詮釋學”(emotional hermeneutics)。
         (一)緣情知言
           孟子與弟子公孫丑有這樣一段對話:
           (公孫丑問)“何謂知言?”(孟子)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33
           這里所說的“知言”,即明白和洞察對方的言論具有怎樣的意義,屬于詮釋學中的“理解”問題。孟子列舉了四類“邪說”:“诐(bì)辭”指偏頗的言論,它遮蔽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诐,偏陂也”;“蔽,遮隔也”。34“淫辭”指放蕩的言論,它陷溺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淫,放蕩也”;“陷,沉溺也”。35“邪辭”指邪僻的言論,它背離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邪,邪僻也”;“離,叛去也”。36“遁辭”指逃避的言論,它困屈了是非之情。朱熹集注:“遁,逃避也”;“窮,困屈也”。37上文已講過,不符合“是非之心”,即不符合作為情感的正義感。
           那么,孟子是怎樣“知言”,即怎樣洞察這些邪說的呢?孟子指出了這些邪說的來源:“生于其心”,即都是生于某種“邪”而不“正”的情感和意欲。這就叫做“茅塞子之心矣”38。這就表明:對言論或文本的理解,要從其作者的情感及意志出發。面對經典亦然,這就叫作“緣情解經”。下文討論的“以意逆志”,也是這個原則的體現。
           這是符合心理規律的。一般來說,人們對某人或某物有了某種情感,就會對其產生某種意欲,最后就會對其付諸某種行動。上引《禮記》所論“七情”即是這樣的心理序列:“喜怒哀懼”是情緒,“愛惡”是情感,而“欲”則是導致行為的意欲、意志。正是通過情感,孟子“不經意地觸及公共性問題”39;但孟子這種“公共闡釋”40,其首要特質并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特別是作為正義感的是非情感。
           (二)緣情說詩
           上述“緣情知言”在經典詮釋中的體現,就是孟子的“緣情說詩”——總是從情感出發去詮釋經典。例如這段對話: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于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41
           這里所說的“為《詩》”就是“說《詩》”42,即對《詩經》的詮釋。高子認為《詩經·小雅·小弁》是“小人之詩”,因為它表達的是“怨”的情感。趙岐注:“怨者,怨親之過。故謂之‘小人’。”對于高子的這種詮釋,孟子評定一個字:固。趙岐注:“固,陋也。”朱熹集注:“固,謂執滯不通也。”43 孟子認為,《小弁》表達的情感固然是“怨”,但這種“怨”卻是出自“戚”的情感,即因為親近而哀戚。趙岐注:“戚,親也。親其兄,故號泣而道之。”孟子進而指出:這種“戚”的情感又出于“親親”的情感,這是“仁愛”情感的一種表現。對于作者來說,這是“緣情賦詩”;對于讀者來說,這是“緣情解詩”;對于一般經典詮釋來說,就是“緣情解經”。
           孟子的這種情感觀念,出自孔子:“《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44后來漢代毛亨進一步擴展到所有情感:“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45這里,“志”是“情動于中”,即情感;然后有“所之”,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亦即意志。顯然,毛亨的說法既符合心理規律,也符合孔孟的情感詮釋思想。所以,有學者稱孟子的詮釋學思想是中國文學批評的“情志批評的理論源泉”46。
     

    三、經典本義的理解:以意逆志

           上述毛亨所說的“詩者,志之所之”,涉及“志”,即涉及孟子“以意逆志”的詮釋方法。學界對此已有許多研究成果,但仍留下了許多可以商榷的空間。
           (一)“以意逆志”的內涵
           孟子與弟子咸丘蒙有一段對話:
            咸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47
           咸丘蒙提出一個疑問:《詩經》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48,但是,帝舜的父親瞽瞍卻不以舜為君,即不行臣道,這是為什么?孟子回答:詩句“莫非王臣”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莫非王事”之意,詩人表達了一種“怨”的情感,即“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這與上文所言“《小弁》之怨”同類。
           緊接著,孟子又以另一詩句為例:“周馀黎民,靡有孑遺。”49按照字面的意思,周人遭遇旱災,無人幸免,那么,今天就再也不存在周人的遺民了。但這并非事實,而是文學修辭的“夸張”手法。因此,孟子指出:“說《詩》”必須突破文字、語言的藩籬。這與上文所論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互相呼應。
           由此,孟子提出了“說《詩》”的方法,同時也是普遍的經典詮釋方法:“孟子說《詩》之旨,亦欲使后人知之,但深求其意義,其旨不特止于說《詩》也。”50孟子將這種普遍的經典詮釋方法概括為:“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這里“文”指文字符號,“辭”指文辭、言語。朱熹集注:“文,字也”;“辭,語也”。51“文”與“辭”的區分,即文字與語言的區分,這在今天已經成為文字學、語言學的常識:同一個語詞,可以表達為不同的文字符號;同一個文字,也可以代表不同的語詞。這在漢語中的最突出現象,就是大量的“通假字”。清代乾嘉學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學術成就,就是因為突破了文字的外殼,超越“以字求義”的方法,采取“因聲求義”的原則。因此,理解文本,不能“望文生義”。
            所謂“以文害辭”“以辭害志”,猶言“望文生義”。經典詮釋不能望文生義,而應突破文字、言語的外殼,通達作者的真情實意、作品的真實意旨。漢語“志”“意”是同義詞,故有“意志”一詞。因此,《說文解字》“志”“意”互訓:“志,意也”;“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52這里的“察言知意”,正是詮釋當中的理解問題。
           這里,“志”指詩人的情感意志,“意”指讀者的情感意志。趙岐注:“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這里“志→辭→文”的關系,類似孔子所說的“意→言→書”的關系,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53這與上文“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詮釋一樣,清代吳淇指出:“詩有內有外。顯于外者曰文曰辭,蘊于內者曰志曰意。……即以此詩論之:‘不得養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辭也;‘莫非王事,我獨賢勞’,其意也。”54
           因此,所謂“以意逆志”是說:以讀者的心意去迎合、契合、從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志,以此求得詩篇的真實意旨。這里,“‘逆’更是關鍵中的關鍵”;“‘以意逆志’的過程,實際就是融‘意’‘志’為一體”。55朱熹集注:“逆,迎也”56;“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蓋是將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詩人之志來”57。這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在闡釋者那里重建文本作者的心理過程”58。
           需注意的是:“以意逆志”只是探求經典本義的方法。有學者說:“中國古代從來就有兩條差異深刻的闡釋路線。一條由孔孟始,重訓詁之‘詮’;一條由老莊始,重意旨之‘闡’。前者……所謂‘以意逆志’是也。”59這個判斷雖然并不適用于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的整體,但確實適用于“以意逆志”命題。有學者說,這“是釋義者之‘意’與釋義對象之‘志’通過‘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義的過程”60,“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意義生成方式”61。這是對孟子言論的“過度詮釋”,孟子這段話并沒有“形成新的意義”、“意義生成”的意思,而只有孫奭疏“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詩人之志,是為得詩人之辭旨”之意。有學者說:“當讀者化身作者之后,其真切地逼近《詩》篇之‘志’,也只是作為自己的‘支援意識’,它們終歸要服從于自己的‘集中意識’——所謂‘意’也。”62這是把“以意逆志”理解為一種“六經注我”的方法,而非尋求經典本義的方法。其實,孟子關于在詮釋中生成新義的思想,見于另外的論述(詳下)。
           相關的例子,據《孟子》載:齊宣王見有人將殺牛以釁鐘,而“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評論道:“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于是,齊宣王說:“《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63 這雖然不是講詮釋問題,卻也是“以意逆志”的一種體現,即以孟子之心去逆迎而理解齊宣王之心。詩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64,正是“以意逆志”,對于詮釋來說就是:“它要求闡釋者在立足于自身體驗的基礎上,推測和恢復作者的原意”65,甚至“比作者理解他自己還更好地理解作者”66。
           那么,“以意逆志”何以可能?雙方的心意何以能夠迎合、符合?趙岐注“人情不遠”,正是上文所論的“緣情解經”原則的貫徹,即孟子訴諸人心的“同然”,猶孔子言“性相近也”67。孟子所說的“同然”,正是說的“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68例如:“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69;“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70;等等,都是情感的“同然”。
           有學者質疑道:“像趙岐那樣,把‘人情不遠’作為‘以意逆志’的基礎似乎不妥。……古人自有古人之志,而今人則別有今人之意,如何能夠以己意去推求古人之志呢?因此,能夠作為‘以意逆志’基礎的,很可能是超驗的良知;古人今人,皆存良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有‘心之所同然’之說,人人所同之心即良知,良知遇到相同的境遇,會顯發出相同的仁義之道。”71 其實,孟子所說的“良知”也是一種“情”:“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72這里的“愛”“敬”都是情感。
           確實,人類具有共通的情感、意欲、理性,這是“以意逆志”的心性基礎。學者指出:“這種價值判斷首先是詮釋者之‘意’,如果作者也有相通的心性,那么詮釋者之‘意’與作者之志就能夠達成一致,兩人心同理同、莫逆于心”“如果作者及不同的詮釋者在面對相同的境遇時,都能夠進行叩問本心的工夫,他們就往往能夠獲得相同的見解”。73
           因此,有學者說“所謂‘以意逆志’即含有伽達默爾所謂‘視域融合’與‘效果歷史’的意味”74,這是有道理的。不過,“以意逆志”畢竟不同于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即不同于“此在”(Dasein)的“生存”(existence)與生存之外的“存在”(Sein)之間的融合。75 顯然,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中的理解,以讀者自己的“正心”為前提,這也是上文講到的“正人心”的題中應有之義;否則,讀者如果懷著“惡意”,就無法理解作者的“善意”。盡管“‘意’與‘志’之間的歷時性也保證了二者之間視域的開放性,但這種開放性除了受到文本的限制外,還需要實現‘意’與‘志’之間的共通性——仁”76。
           (二)“以意逆志”的步驟
           明確了“以意逆志”的內涵,那么,“以意逆志”的具體過程如何?
           1.“書不盡信”的態度:分辨
           要“以意逆志”,首先涉及對經典文本的態度。上文討論詮釋的宗旨“息邪說”,曾提到孟子的態度:“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是《尚書·周書》的篇目,今本屬于東晉梅賾《偽古文尚書》,原本已亡逸,學者認為即《逸周書·世俘》。此篇記載武王伐紂,“血流漂杵”,極為血腥,故孟子不盡信。就連《尚書》這樣的“圣人經典”也不可“盡信”,何況其它文本!這就需要上文談到的“辯”的第一層含義:分辨。
           當然,孟子所針對的并不是圣人之“意”或“志”本身,而是其“辭”與“文”,或其“言”與“書”,即其言辭的表達與文字的記載。因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而需“以意逆志”,直通作者的本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經典的本義;換言之,要理解經典的本義,首先就必須突破文字與語言的藩籬。此即“《書》不盡信”的態度。
            同理,“《詩》不盡信”。上文談到,孟子指出:“《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孟子的意思:要理解這句詩的真意,不能根據字面的意思,而需穿透語言文字,“以意逆志”,才能真正理解詩意。
           總之,經典詮釋的步驟,首先就是“詮釋態度”問題,即首先必須對經典的語言文字表達采取一種“存疑”的態度。
            2.“由詳返約”的路徑:論辯
           面對經典文本,棄其不可信者而取其可信者之后,就是正式的詮釋過程。孟子指出: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77
           這里所謂“詳說”之“說”,即指辯說。孫奭疏:“當先廣博而學之,又當詳悉其微言而辯說之。”這里的“辯說”正是上文 談到的“辯”的第二層含義:辯論。
           這種辯說,孟子以“約”與“詳”對舉,“詳”指詳盡的分辨、辯論,“約”指經典隱約的微言大義、本義。趙岐注:“悉其微言而說之者,將以約說其要。”朱熹集注:“詳說其理者”,“欲其融會貫通,有以反而說到至約之地耳”。78
           顯然,孟子認為:經典詮釋就是一個“由詳返約”的論辯過程。這既是講“以意逆志”的路徑,也是在講經典詮釋宗旨的實現路徑:“息邪說”即“由詳返約”的“論辯”,這樣才能夠闡發微言大義,以“正人心”。
     

    四、經典新義的生成:即文賦義

           上文討論的“以意逆志”,即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意契合,涉及的只是經典的本義問題。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中的更為重大的課題,乃是經典新義的生成問題。
           (一)依文取義:經典意義的擷取
           經典的新意義的創造或賦予,當然離不開經典固有的舊意義,即并不是憑空捏造而強加于經典。這就意味著首先必須依據文本,擷取經典的本義、作者的本意。
           經典本義的擷取,可概括為“依文取義”,即依據經典的文本、語言、文字,擷取其固有的意義。經典詮釋盡管必須突破外在的語言文字表達,通達內在的意義,但這并不是說語言文字毫無作用、可以棄之不顧。《莊子》也有類似的說法:“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79盡管“得意”之后可以“忘言”,但畢竟無言則無由“得意”。所以,上文引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孔子緊接著指出:“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據《左傳》載:“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80因此,孟子指出: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81
           所謂“一”,謂三者皆為史書:《乘》(shèng)是晉國史書;《梼杌》(táo wù)是楚國史書;“魯之《春秋》”是魯國史書,“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82。孔子作《春秋》,既根據魯國《春秋》,也參考了晉之《乘》、楚之《梼杌》。這就是“即文”,即不脫離文本。
           孟子分析了三個層次:“文”“史”是說史官記載的文本;“事”“史”是說關于春秋五霸當中的齊桓公、晉文公的事實、史實;“其義”是說孔子編纂《春秋》的微言大義。孔子用一個“取”字,表明這種微言大義并非憑空捏造,而是魯國《春秋》文本固有的意蘊,不過需要將其擷取出來。
           顯然,“依文取義”乃是實現經典詮釋“以意逆志”的具體方式。
           (二)托文賦義:經典新義的生成
           孔子盡管用了一個“取”字,似乎他本人對《春秋》的意義毫無貢獻,只是“拿來”而已。其實不然,不僅“竊”是自謙之詞,“取”同樣是自謙之詞。無獨有偶,孟子說“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也用了一個“取”字,這種“取”也顯然并非現成地“拿來”,而是通過選擇,在詮釋中賦予經典以新義。同理,孔子絕非現成地取用了魯國《春秋》文本既有的意義。事實上,經過孔子的改編,此《春秋》已非彼《春秋》,《春秋》已獲得了新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現成地“取”來的,而是孔子賦予的,此即“托文賦義”,即“對意義的重新認識和重新構造”83。這樣的“托文賦義”,有學者稱之為“自我闡釋”,認為“孟子是‘自我闡釋’的先驅者”84,這雖然不盡確切,似乎是純粹的“六經注我”,但也并非全無道理。
           關于孔子《春秋》的這種新義,后世儒者有許多說法,如《公羊傳》《榖梁傳》、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等。最早對孔子《春秋》大義進行揭示的是《左傳》:“《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85;“《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86。這些都是魯國舊《春秋》所沒有的新義。
           不過,以往的詮釋尚未真正認清孔子《春秋》的時代背景,因而未能真正把握孔子賦予之“義”。孔子面對的“世道”乃是 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大轉型,思想觀念上是中國的“軸心時代”(The Axial Age)87,此時“周道”“王道”衰落,當時的“歷史趨勢”是從王權封建社會走向皇權專制社會。孔子對此的態度乃是拒斥,而強調“吾從周”88。孔子不選擇晉之《乘》、楚之《梼杌》,而選擇魯之《春秋》,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晉國、楚國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正是孔子和孟子所批判的專制“霸道”;而魯國不僅是孔子的祖國,更是周公之國,即是周禮的象征,所以韓宣子見到魯《春秋》而感嘆道:“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89
           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90;“乃因史記作《春秋》……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91;“夫《春秋》……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周失其道而《春秋》作”;“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92 這都是在強調:孔子嘆“王道”“周道”之失落,而欲撥亂反正。
           孟子正是這樣認知的:“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所謂“王者之跡熄”指春秋時期以來,西周建立的王權封建制度衰落,“圣王合一”不再;“《詩》亡”即指《詩經》所代表的“圣王”精神的衰亡;“《春秋》作”指孔子《春秋》所代表的“素王”精神興起,乃“圣”與“王”的分離,即儒者集團與權力集團的分離。不過,后世儒家未能抗拒“歷史趨勢”,未能堅持這種分離。
           總之,無論怎樣理解《春秋》之“義”,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意義并不是魯國《春秋》固有的,而是孔子通過對它的詮釋而賦予的。在這個意義上,所謂“春秋筆法”或“春秋書法”,就是通過詮釋而賦予經典以新意義的方法,這里就不具體展開了。
     

    五、詮釋的生活淵源:論世知人

           行文至此,孟子經典詮釋學思想仍停留于主體性的層級:讀者是一個主體,作者也是一個主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主體間”(inter-subjective)關系,“托文賦義”是作為主體的詮釋者的行為。問題在于:主體本身何以可能?這是20世紀以來哲學的思想前沿問題。我們來看孟子的一段論述: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93
           (一)作者方面:世→人→創作
           這段話看起來是在討論“尚友”的問題,卻展示出孟子經典詮釋學中的一個極為重大的思想突破。“尚”同“上”,意謂上溯,趙岐注“尚,上也”;“頌”同“誦”,朱熹集注“頌,‘誦’通”94。孟子是說通過“誦其詩,讀其書”來“尚論古人”,即通過理解古人的作品來交友古人;但實際上,這里“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質問,所傳達的顯然是另一種邏輯關系:如果“不知其人”,就不“可”能“誦其詩,讀其書”。這是因為:“詩”“書”是作者這個“人”所創作的,這是“某人→創作詩書”的關系。“人”是主體,因此,對于詮釋來說,要理解經典,前提是要了解作者這個主體。
           緊接著,孟子又指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是進一步說,要了解作者這個主體,前提是要了解這個人的生活背景。這是“論世→知人”的邏輯關系:唯有“論世”,才能“知人”,甚至“比作者自己更好地認識作者”95。
           有學者說:這里的“世”“當然也不同于今日學人所說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之類,但卻是比較接近闡釋學所重視的‘語境’。一個人的行事之跡也就是其與社會、他人建立關系的過程,這個通過其立身行事而編織起來的關系之網便是其言說的具體語境”96。將“世”理解為西方詮釋學所說的“語境”(context),當然不無道理,但并不十分符合孟子的思想。這里的“世”有兩層含義:一指作者的生平事跡,即朱熹集注“論其當世行事之跡”97;二指作者生活的時代,即孫奭疏“其人所居之世”。后者是更大的“世”,即其時代生活背景。如趙岐注:“在三皇之世為上,在五帝之世為次,在三王之世為下。”我們今天對中國歷史的大時代則有另一種劃分:宗族王權封建時代、家族皇權專制時代和民權時代。98 這種社會背景,對于作者這個主體來說,顯然就是“前主體性”、“前存在者”的、作為存在的生活。99
    于是,孟子所揭示的是這樣一種關系:
           世—→人—→創作詩書
           時代→作者→創作文本
           作者方面的這種“時代→作者→創作文本”的序列,同樣適用于經典詮釋的讀者即詮釋者方面:
           (二)讀者方面:世→人→詮釋
           所謂“尚友古人”,就是“作者與闡釋者之間的一場對話”100。但是,與作者一樣,詮釋者這個“人”作為主體也是其時代生活的產物。時代生成作者,作者創造作品;同理,時代生成讀者,讀者詮釋經典。于是就有這樣一個序列:
           世—→人—→誦讀詩書
           時代→讀者→詮釋經典
           這一層意思,孟子并未明言,但顯然已合乎邏輯地蘊含于“論世知人”思想之中。這才可以徹底地解釋“經典的新義何以可能”的問題:新義來自新世,即終究來自新的時代生活。上文所講的“托文賦義”,那還僅僅涉及讀者這個主體層級,即詮釋者賦予經典以新的意義。然而,讀者這個主體本身又是何以可能的?乃是其“人”之“世”、即其時代及其生平活動生成的。
           上文所說的“緣情解經”,所謂“情”,其實還有另一層含義。眾所周知,漢語“情”有兩層含義:一指情感;二指情實、事情。在孟子的時代,這兩層含義尚未分化。101真切的情感就是生活的實情,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世”的本質。
    這看起來類似于伽達默爾所謂“‘Hermeneutik’的工作總是這樣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轉換,從神的世界轉換到人的世界,從一個陌生的世界轉換到另一個自己語言的世界”102。有學者說,這是一種“歷史與當下的穿梭式閱讀”103,這里的“歷史”與“當下”仍然是一種存在者化的理解。其實,孟子的“論世知人”思想顯然已進入了“前存在者”“前主體性”的視域。
           (三)經典方面:生活→詮釋→經典意義
           上述作者和讀者兩方面的“世→人→經典意義”意味著:不僅讀者和作者,而且經典本身及其意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詮釋中不斷地生成、生長著,即“被閱讀的文本也將經驗到一種存在增長,正是這種存在增長才給予作品以完全的當代性”104。就此而論,則可以說:不是經典等待詮釋,而是詮釋生成經典。這才是真正的“創造的詮釋學”(Creative Hermeneutics)105。
            這是因為:當下的詮釋活動,本身屬于當下的時代生活,即是生活的一種樣態。所以,在這種作為當下生活的詮釋活動中,既非“我注六經”,亦非“六經注我”106,而是“注生我經”107,即詮釋者的新主體性與被詮釋經典的新義都是由詮釋活動所生成的。這里,“認知者和被認知者都牽連在同一闡釋過程之中”;“闡釋既改變闡釋者,也改變文本之所說”108。如果說“以意逆志”還是“古今‘間接對話’”109,那么,“論世知人”就已經是古今“直接對話”,這種對話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生活本身之“世”的連續性:“生活如水,情感如流。”110
    已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詮釋學的重建過程中,多數學者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使用詮釋學這一概念,對中國古代詮釋思想中的本體論內涵挖掘不夠,從而未能真正實現與西方當代詮釋學的溝通與對話。而孟子的詮釋思想中具有豐富的本體論內涵。”111這里的“本體論”,如果所指的并非傳統的存在者化的“ontology”,而是關于前存在者的存在的“Being theory”112,那就是一個完全正確的判斷。
            綜上所述,看起來是人在創造經典、詮釋經典,實質上卻是生活在創造經典、詮釋經典:生活在通過詮釋而創造經典。生活造就了作者之“志”、讀者之“意”,才有“以意逆志”的經典本義的理解,才有“托文賦義”的經典新義的生成,也才能夠貫徹“緣情解經”的詮釋原則,最終也才能夠實現“息邪說,正人心”的詮釋宗旨、救世情懷。
     
    1.孫興義、張國慶:《孟子詮釋思想再探索》,《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第25?32頁。
    2.彭啟福:《孟子經典詮釋方法再思考》,《江海學刊》2010年第6期,第48?54頁。
    3.李凱:《孟子的詮釋方法及其應用》,《儒學全球論壇(2006)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第375?388頁。
    4.《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4?2715頁。
    5.李春青:《論先秦儒學闡釋學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1期,第185?196頁。
    6.《孟子注疏·公孫丑上》,《十三經注疏》,第2686頁。
    7.《孟子注疏·公孫丑上》,《十三經注疏》,第2686頁。
    8.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3頁。
    9.朱熹:《孟子集注·滕文公下》,《四書章句集注》,第272頁。
    10.《孟子注疏·盡心下》,《十三經注疏》,第2773頁。
    11.《尚書正義·周書·武成》,《十三經注疏》,第185頁。
    12.《孟子注疏·盡心下》,《十三經注疏》,第2779頁。
    13.黃玉順:《“離經”未必“叛道”——儒家“經典詮釋”略說》,《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22年第4期,第131?137頁。
    14.黃玉順:《中國正義論綱要》,《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32–42頁。
    15.《孟子注疏·離婁上》,《十三經注疏》,第2721頁。
    16.《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經注疏》,第2752頁。
    17.《孟子注疏·萬章下》,《十三經注疏》,第2746頁。
    18.黃玉順:《孟子正義論新解》,《人文雜志》2009年第5期,第9–22頁。
    19.《孟子注疏·公孫丑上》,《十三經注疏》,第2691頁。
    20.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38頁。
    21.黃玉順:《養氣:良知與正義感的培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年第6期,第14–20頁。
    22.《孟子注疏·離婁上》,《十三經注疏》,第2723頁。
    23.黃玉順:《未能成己,焉能成人?——論儒家文明的自新與全球文明的共建》,《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第50–55頁。
    24.《孟子注疏·盡心上》,《十三經注疏》,第2767頁。
    25.《孟子注疏·萬章上》,《十三經注疏》,第2738頁。
    26.《孟子注疏·公孫丑上》,《十三經注疏》,第2691頁。
    27.《孟子注疏·離婁上》,《十三經注疏》,第2718頁。
    28.許慎:《說文解字·力部》,“辨”屬于宋代新附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93頁。
    29.蒙培元:《從理學范疇系統看儒家思維特征》,載《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1989年4月版,第983?1004頁;《論中國傳統的情感哲學》,《哲學研究》1994年第1期,第45?51頁;《漫談情感哲學》,《新視野》2001年第1期、第2期,第47?49頁、第39?42頁;《中國情感哲學的現代發展》,《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第1?7頁。
    30.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學再闡釋》,《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2期,第?頁。
    31.《禮記正義·禮運》,《十三經注疏》,第1422頁。
    32.桑農:《孟子闡釋思想整體觀》,《學語文》2017年第2期,第60?61頁。
    33.《孟子注疏·公孫丑上》,《十三經注疏》,第2686頁。
    34.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33頁。
    35.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33頁。
    36.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33頁。
    37.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33頁。
    38.《孟子注疏·盡心下》,《十三經注疏》,第2775頁。
    39.李健:《公共闡釋:作為一種闡釋理論的合法性》,《求是學刊》2018年第3期,第108?115頁。
    40.張江:《公共闡釋論綱》,《學術研究》2017年第6期,第1?5頁。
    41.《孟子注疏·告子下》,《十三經注疏》,第2756頁。
    42.《孟子注疏·萬章上》,《十三經注疏》,第2735頁。
    43.朱熹:《孟子集注·告子下》,《四書章句集注》,第140頁。
    44.《論語注疏·陽貨》,《十三經注疏》,第2525頁。
    45.《毛詩正義·周南·關雎》,《十三經注疏》,第269?270頁。
    46.徐桂秋:《論孟子與先秦詩學闡釋學》,《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第3期,第138?141頁。
    47.《孟子注疏·萬章上》,《十三經注疏》,第2735?2736頁。
    48.《毛詩正義·小雅·北山》,《十三經注疏》,第463頁。
    49.《毛詩正義·大雅·云漢》,《十三經注疏》,第562頁。
    50.《孟子注疏·題辭解》,《十三經注疏》,第2663頁。
    51.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上》,《四書章句集注》,第306頁。
    52.許慎:《說文解字·心部》,第217頁。
    53.《周易正義·系辭上》,《十三經注疏》,第82頁。
    54.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緣起·以意逆志》,《六朝選詩定論》卷一,江蘇廣陵書社2009年版。
    55.丁秀菊:《孟子“以意逆志”的語義學詮釋——基于修辭理解角度》,《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第141?146頁。
    56.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上》,《四書章句集注》,第306頁。
    5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八,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59頁。
    58.泓峻:《儒家闡釋學的理論特征及對于建構公共闡釋論的意義》,《當代文壇》2018年第2期,第31?35頁。
    59.張江:《“闡”“詮”辨——闡釋的公共性討論之一》,《哲學研究》2017年第12期,第12?25頁。
    60.鄧新華:《“以意逆志”論——中國傳統文學釋義方式的現代審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第106?112頁。
    61.郭持華:《“以意逆志”與文本闡釋》,《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10?14頁。
    62.楊海文:《以意逆志”:從讀書方法到解釋學境界》,《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25?32頁。
    63.《孟子注疏·梁惠王上》,《十三經注疏》,第2670頁。
    64.《毛詩正義·小雅·巧言》,《十三經注疏》,第454頁。
    65.張榆甜:《孟子“以意逆志”說與西方“作者中心”的闡釋學思想比較》,《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年第3期,第90?96頁。
    66.狄爾泰:《詮釋學的起源》,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頁。
    67.《論語注疏·陽貨》,《十三經注疏》,第2524頁。
    68.《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經注疏》,第2750頁。
    69.《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第2711頁。
    70.《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經注疏》,第2750頁。
    71.李凱:《孟子的詮釋方法及其應用》(上),《儒學全球論壇(2006)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第375?388頁。
    72.《孟子注疏·盡心上》,《十三經注疏》,第2765頁。
    73.李凱:《孟子的詮釋方法及其應用》,《儒學全球論壇(2006)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第375?388頁。
    74.李春青:《論先秦儒學闡釋學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1期,第185?196頁。
    75.黃玉順:《“直”與“法”:情感與正義——與王慶節教授商榷“父子相隱”問題》,《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6期,第109–117頁。
    76.杜正偉:《論孟子“以意逆志”說的詮釋學對話基礎》,《時代人物》2021年第8期,第1?2頁。
    77.《孟子注疏·離婁下》,《十三經注疏》,第2727頁。
    78.朱熹:《孟子集注·離婁下》,《四書章句集注》,第292頁。
    79.王先謙:《莊子集解·外物》,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影印版,第66頁。
    80.《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二十五年》,《十三經注疏》,第1985頁。
    81.《孟子注疏·離婁下》,《十三經注疏》,第2727?2728頁。
    82.《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年》,《十三經注疏》,第2029頁。
    83.貝蒂:《作為精神科學一般方法的詮釋學》,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頁。
    84.李春青:《從“文本闡釋”到“自我闡釋”——王陽明經典闡釋學思想的實踐性品格》,《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48?59頁
    85.《春秋左傳正義·成公十四年》,《十三經注疏》,第1913頁。
    86.《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年》,《十三經注疏》,第2126?2127頁。
    87.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頁;黃玉順:《“生活儒學”導論》,《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0頁。
    88.《論語注疏·八佾》,《十三經注疏》,第2467頁。
    89.《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年》,《十三經注疏》,第2029頁。
    90.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001頁。
    91.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第2352頁。
    92.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第4000?4017頁。
    93.《孟子注疏·萬章下》,《十三經注疏》,第2746頁。
    94.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下》,《四書章句集注》,第324頁。
    95.施萊爾馬赫:《詮釋學箴言》,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
    96.李春青:《論先秦儒學闡釋學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1期,第185?196頁。
    97.朱熹《孟子集注·萬章下》,《四書章句集注》,第324頁。
    98.黃玉順:《論儒學的現代性,《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5–135頁。
    99.黃玉順:《如何獲得新生?——再論“前主體性”概念》,《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第36–42頁。
    100.陳嘉映:《談談闡釋學中的幾個常用概念》,《哲學研究》2020年第4期,第11?19頁。
    101.黃玉順:《儒家的情感觀念》,《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第5–13頁。
    102.伽達默爾:《詮釋學:真理與方法》II,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15頁。
    103.饒筠筠:《伽達默爾與孟子的解釋學思想——“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與“‘偏見’的合理性”之理論透析》,《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年第1期,第16?19頁。
    104.伽達默爾:《詮釋學:真理與方法》II,第25頁。
    105.傅偉勛:《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傅偉勛:《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版,第1?46頁。
    106.陸九淵:《陸九淵集·語錄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95頁。
    107.黃玉順:《注生我經: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的生活淵源——孟子“論世知人”思想闡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44–49頁。
    108.陳嘉映:《談談闡釋學中的幾個常用概念》,《哲學研究》2020年第4期,第11?19頁。
    109.張瑤:《“以意逆志”闡釋理論之探究思路》,《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年第12期,第88?89頁。
    110.黃玉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增補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頁。
    111.李凱:《試述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論內涵——兼論中西詮釋思想之異同》,《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第93?100頁。
    112.黃玉順:《何謂“哲學”?——論生活儒學與哲學的關系》,《河北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第1–8頁;《本體與超越——生活儒學的本體論問題》,《河北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第1?6頁。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97福利视频精品第一导航|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偷伦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香蕉伊思人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毛片a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