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肖永明(1968.4-),湖南武岡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明理學研究。謝川嶺(1993.1-),湖南通道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關鍵詞
宋明理學 工夫論 《孟子》 集義
項目基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四書”學史》(項目號13&ZD060)
文章來源
《中國哲學史》2022年第六期
正文
一、引言
二、集義與敬:理學工夫論中兩個面向的分立互補與會通合一
三、集義與格致:
對知行關系的闡發及走向
四、集義與先驗道德工夫論的詮解及演化
五、結語
注 釋
[1] 孫奭:《孟子注疏》卷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841頁。
[2] 朱熹說:“孟子之學蓋以窮理集義為始”。王陽明認為:“君子之學,終身只是集義一事”。王畿說:“集義便是孟氏學脈”。王廷相認為:“君子平生惟義是集,則于天下之事固無不敢為者矣。”無論從孟子學問的角度,還是從個人體驗的角度出發,他們皆強調集義這一概念的重要性與意義。朱熹:《與郭沖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七,《朱子全書》(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39頁。王守仁;《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90頁。王畿:《龍溪會語》,《王畿集》附錄二,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717頁。王廷相:《答孟望之論慎言八首》,《王廷相集·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667頁。
[3] 孫奭:《孟子注疏》卷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第5841頁。
[4] 清代焦循曾進一步解釋:“雜、集二字皆訓合。與義雜生即與義合生也。與義合生,是即配義與道而生也。”焦循:《孟子正義》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02頁。
[5] 陸善經:《孟子陸氏注》,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第3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第1886頁。
[6] 孫奭:《孟子注疏》卷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第5843頁。
[7] 程顥、程頤:《二程集·遺書》卷第十五,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70頁。
[8] 張載 :《張載集·經學理窟》,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81頁。
[9] 朱熹:《孟子集注》卷第三,《朱子全書》(第6冊),第282—283頁。
[10] 陸九淵:《與傅子淵》,《陸九淵集》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7頁。
[11] 張栻:《南軒先生孟子說》卷第二,《張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361頁。
[12] 黃俊杰就注意到“朱子以降的儒者對朱子解釋的批判,多半集中在孟子‘集義’這個觀念,這不僅是因為‘集義’這個觀念是孟子‘知言養氣’說的核心,而且也是朱子學者與反朱子學者思想歧義的根本關鍵之所在”。黃俊杰:《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03頁。
[13]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第一,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3頁。
[14]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外一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94頁。
[15] 程顥、程頤:《二程集·粹言》卷第一,第1179頁。
[16] 程顥、程頤:《二程集·遺書》卷第十八,第206頁。
[17] 孔穎達:《禮記正義·中庸》卷第五十二,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第3535頁。
[18] 程顥、程頤:《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卷第四,第968頁。
[19]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27頁。
[20] 張奇偉:《孟子“浩然之氣”辨正》,《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2期。
[21] 何炳松指出:“程氏對于主敬的工夫另有一種特見,這就是集義。只是敬而不集義便要變為清凈無為的道佛。所以程氏的所謂敬就是集義,并不是空虛的修養。”何氏將程頤之敬與集義相等同,未必準確,但確實指出了集義在區別佛老上的重要意義。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2頁。
[22] 程顥、程頤:《二程集·遺書》卷第五,第78頁。
[23]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十二,《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8頁。
[24] 朱熹:《孟子或問》卷第三,《朱子全書》(第6冊),第935—936頁。
[25] 朱熹:《答余正叔》,《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朱子全書》(第23冊),第2851頁。
[26]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十二,《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8頁。
[27] 張栻:《新刊南軒先生文集·答游誠之》卷三十二,第1255頁。
[28] 王守仁:《答舒國用》,《王文成公全書》卷五,第231頁。
[29] 王守仁:《傳習錄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一,第42頁。
[30] 陸九淵:《與曾宅之》,《陸九淵集》卷一,第5頁。
[31] 湛若水:《圣學格物通》卷二十六,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第1039頁。
[32] 湛若水:《新泉問辨錄》,《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八,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90頁。
[33] 顧應祥:《靜虛齋惜陰錄》卷三,《續修四庫全書》(第11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3頁。
[34] 陳谷嘉:《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82頁。
[35] 程顥、程頤:《二程集·遺書》卷第九,第105頁。
[36] 朱熹:《答余正叔》,《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朱子全書》(第23冊),第2851頁。
[37] 張栻:《答李季修》,《新刊南軒先生文集》卷二十七,第1173頁。
[38]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02頁。
[39]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08頁。
[40]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32頁。
[41]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32頁。
[42]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30頁。
[43] 朱熹:《答項平父》,《朱文公文集》五十四,《朱子全書》(第23冊),第2544頁。
[44]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十二,《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8頁。
[45]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42頁。
[46]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五十二,《朱子全書》(第15冊),第1743頁。
[47]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九,《朱子全書》(第14冊),第303頁。
[48] 黃榦: 《答饒伯輿》,《勉齋集》卷第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85頁。
[49] 陳淳:《答鄭行之》,《北溪大全集》卷三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第755頁。
[50] 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二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第261頁。
[51] 呂留良:《天蓋樓四書語錄》卷三十五,《四庫禁毀書叢刊》經部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55頁。
[52] 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二,《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566頁。
[53] 呂留良:《天蓋樓四書語錄》卷三十五,第355頁。
[54] 黃俊杰:《孟子》,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202頁。
[55] 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第31頁。
[56] 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二,《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第565頁。
[57] 呂留良:《天蓋樓四書語錄》卷三十五,第357頁。
[58] 陳明:《王船山對〈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詮釋與其對孟子為學工夫的闡發》,《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59]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二,《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8年,第80頁。
[60]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八,《船山全書》(第6冊),第919頁。
[61]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八,第938頁。
[62]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八,第919頁。
[63]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第294頁。
[64] 王夫之:《尚書引義》卷三,《船山全書》(第2冊),第314頁。
[65]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六,第 815 頁。
[66] 陸九淵:《陸九淵集·語錄》卷三十五,第445頁。
[67] 陸九淵:《與曾宅之》,《陸九淵集》卷一,第6頁。
[68] 陸九淵:《與邵叔宜》,《陸九淵集》卷一,第1頁。
[69] 王守仁:《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第90頁。
[70] 王守仁:《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第90頁。
[71] 王守仁:《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第103頁。
[7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328—329頁。
[73] 王守仁:《傳習錄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一,第7頁。
[74] 王守仁:《文錄》,《王文成公全書》卷四,第190頁。
[75] 王守仁:《書朱守乾卷》,《王文成公全書》卷八,第339頁。
[76] 王守仁:《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第103頁。
[77] 王守仁:《傳習錄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第126頁。
[78] 王守仁:《傳習錄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第126頁。
[79] 王守仁:《傳習錄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一,第30頁。
[80] 王守仁:《傳習錄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第132頁。
[81] 王守仁:《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第104頁。
[82] 王畿:《龍溪會語》,《王畿集》附錄二,第717頁。
[83] 王畿:《與潘水簾》,《王畿集》卷九,第219—220頁。
[84] 王畿:《答吳悟齋》,《王畿集》卷十,第245頁。
[85] 王畿:《答吳悟齋》,《王畿集》卷十一,第288頁。
[86] 王畿:《與潘水簾》,《王畿集》卷九,第224—225頁。
[87] 陳來:《宋明理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3頁。
[88] 參見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第127頁。
[89] 王畿:《念堂說》,《王畿集》卷十七,第501—502頁。
[90] 王畿:《三山麗澤錄》,《王畿集》卷一,第10頁。
[91]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第2頁。
責任編輯:陳佩輝、張元婕
圖文編輯:吳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