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 丨 劉豐《經典與意義:禮與早期儒學的衍變》出版暨目錄
發表時間:2023-03-21 19:55:55 作者: 來源:“教化儒學”微信公眾號

劉豐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12月
近年來在早期儒學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鑒新發現簡帛資料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掘已有文獻在戰國思想史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尤其是《禮記》(包括《大戴禮記》)對于戰國儒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還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本書以禮為切入點,比較深入地探討了《禮記》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及其思想史價值,將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間、孟荀之間的思想史發展過程中,以《禮記》為主要資料來進一步分析、落實早期儒家的分化與發展,同時以禮為溝通思想、經典與社會的橋梁,來深化禮學思想以及早期儒學史的研究,并由此探討哲學與歷史、哲學史與思想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拓展哲學史的研究。
劉豐,1972年生于陜西省榆林市。2001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中國思想史)博士學位。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秘書長。從事儒家哲學、禮學思想史的研究,出版專著《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宋禮學研究》,發表論文數十篇,譯著一部。
第一章 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展開
一 禮與“無體之禮”
二 “無體之禮”與禮學思想的轉向
三 從《孔子閑居》看戰國時期儒學的分化
第二節 從《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學的發展與轉折
第四節 《禮記·鄉飲酒義》的方位圖式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二章 早期儒家政治哲學的建構
第二節 周公“攝政稱王”及其在儒家政治哲學中的意義
第三節 戰國時期儒家的變禮思想——以國家政權轉移的理論為中心
第三章 早期儒家歷史哲學的形成
第一節 制造“三代”——儒家“三代”歷史觀的形成*代命運
第二節 《禮記·禮運》與戰國時期儒家歷史哲學的建構
第三節 早期儒家的歷史思想與歷史哲學——以戰國時期的“文質”論為中心
第四章 禮與戰國社會的整合
三 從戰國時期儒家所設計的王禮看《周禮》當中王的地位和意義
結語:儒家禮樂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書是一部比較深入研究戰國時期儒家哲學思想及其發展演變的專著。
第一章為導論,宏觀地論述了進一步拓展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研究的幾條途徑,在吸收、借鑒新發現簡帛資料的基礎之上,如何進一步認識已有文獻在戰國思想史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尤其是《禮記》對于戰國儒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本書以禮為切入點,比較深入地挖掘了《禮記》種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及其思想史價值,將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間、孟荀之間的思想史發展過程中,以《禮記》為主要資料來進一步分析、落實早期儒家的分化與發展,并由此來推動早期儒學史的研究。
第二章“禮學與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展開”,通過對《禮記》中的《孔子閑居》《禮運》《儒行》《經解》《鄉飲酒義》等篇的深入分析,具體考察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及其在儒學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尤其是通過思想史的研究,將其與戰國時期儒學各派聯系起來,盡可能地還原其學派歸屬和思想史地位,這對于深化早期儒學史的研究,是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的。
第三章以政治哲學為主題,集中研究了早期儒學中的“為民父母”“周公攝政稱王”以及歷史哲學中的“三代”和“文質”論。作者認為,早期儒學中的歷史哲學問題是隸屬于政治哲學的,是政治哲學中的重要議題。本章研究的這些主題都是《禮記》中所包含的儒家政治哲學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和提升對禮的研究。
第四章集中探討了禮與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儒家倡導的禮樂不僅是一種復雜的儀式,一套系統的思想觀念,同時也具體鮮明的社會史意義。本章比較具體地討論了禮與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關系,同時也探討了《周禮》的出現與戰國時代變革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這些社會史的探討,不但可以深化儒家禮學思想的研究,同時對于思考哲學與歷史、哲學史與思想史之間的關系,拓展哲學史的研究,也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第五章為全書的總結。本書以禮與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為主題,通過對《禮記》的深入解讀與研究,來進一步深化對儒家禮學思想與儒學的研究。本書通過對具體個案的研究,作者希望對儒家禮學思想的研究在方法論上進行一些初步的總結,同時也對日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