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象·數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3年4月27日,“道·象·數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研討會主要圍繞《周易》象數學與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思想與象數學、象思維、中國哲學的現代創新和轉化等主題展開。
張志強所長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志強首先致開幕辭。張志強所長指出,象、數、理的結合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三者從來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易學中的象數關系,緊貼著道這一文化背景,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文明的核心特質,在此層面可以與西方哲學進行比較,如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現象學存在論、現象學與中國象觀念的討論,以此增進中西哲學互鑒融合。他說,欣聞山東大學林忠軍教授《周易象數學史》出版,故而邀請林老師出席本次研討會,希望借助此書對易學象數學、易學哲學研究的推進,帶動傳統象數之學與中國哲學的深入研究。張志強所長還回顧了哲學研究所老一輩學者王樹人先生對“象思維”及其哲學的研究,勉勵青年學者賡續傳統、生生不息。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劉豐研究員也在致辭中對各位教授、學者能在百忙之中參與此次研討會表示感謝,介紹了哲學所“中國哲學學科團隊”獲評“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團隊”和獲得社科院“登峰戰略”的資助情況,以及中哲室舉辦的系列學術講座和會議,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哲學所和中哲室的發展。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哲學研究中心林忠軍教授先就《周易》象數學與自然科學、哲學思想、象思維、術數學和數理邏輯思維的交涉與關鍵問題作了發言,指出應辯證看待易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易學研究一方面是探求本義的傳承,另一方面應積極與科學、哲學、歷史和社會文化互動,延續和創造中華大易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向世陵教授結合林忠軍教授《周易象數學史》的宋明部分,以程頤、朱熹、陳應潤、胡方平、韓邦奇、李退溪等易學家為例,提出要重視研究象數學中學者之間的相互批評、思想爭鋒。南開大學哲學院吳克峰教授圍繞象數學與易學邏輯,從邏輯學的角度談象數學的相關議題,結合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把象數放入到易學邏輯中,將其看作是符號化的形式語言,認為林忠軍教授的《周易象數學史》為易學邏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清華大學哲學系丁四新教授做了題為《象數關系及<周易>解釋展望》的發言,他從象數關系入手,根據清華簡等出土文獻,提出當今解釋《周易》應該遵循的原則,并對當今《周易》解釋以及發展提出了五點建議。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劉震教授認為易家在先秦已有學術團體和專門文本,他結合《周易象數學史》強調了爻象的重要性,揭示了易辭分析的卜筮傳統,指出回歸象數本身的必要性,以及從象思維構建易學體系的重要意義。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張濤教授圍繞“宋易與宋韻”,結合林忠軍教授關于象數學定義、象數和義理關系討論,指出宋代象數易學研究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文化思潮。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章偉文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周易》與其他經典有根本不同之處,認為易學的象數和義理之于中國傳統哲學具有重要價值,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有獨特意義,應得到充分重視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孫國柱以覺浪道盛的尊火為宗論,闡釋了儒佛會通中的象數問題。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助理教授李震梳理了20世紀宋代象數易學研究歷程與代表性作品,并結合對李之才、邵雍易學的研究指出兩卷本《象數易學發展史》和三卷本《周易象數學史》的著述特色和遞進關系。
下午,與會學者繼續就“道·象·數與中國哲學”作了精彩發言。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王鑫指出《周易象數學史》是易學研究的一項重大推進,認為狹義的象數可以理解為詮釋經義和建立象數模型,探究《周易》所模擬的宇宙天地的根本性原理,古代術數則是古典生活世界相關知識體系的建立,兩者體現了易之體和易之用。清華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高海波圍繞《周易象數學史》,并結合研究宋明義理學的體會,認為《周易象數學史》是近四十年來象數易學研究的最全面、最系統、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象數易學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趙中國認為,易學研究需要貫通和拓展,前者有朱伯崑、林忠軍、高懷民等先生的著作為代表,后者則是要將易學研究貼近先賢思想世界、深入哲學探討和朝向世界哲學。哲學所任蜜林研究員圍繞《易緯》和其中的《稽覽圖》一文,指出《稽覽圖》含有卦氣說、世軌說等象數思想,卷上的思想大體與京房相同,似出于京房后學,而卷下的卦氣說則與孟喜相似,可能由孟喜后學所作。《哲學動態》編輯李芙馥通過考察從王弼《周易注》中的陰陽思想,認為王弼對漢代象數易學有著自身的接受特點,并且有所發展。《哲學研究》編輯胡海忠以八卦及易學家的解釋為例,從物的觀念化和觀念的物化,認為易學取象體現了實際哲學的精神。此外,也有學者關注國外易學研究情況,《哲學研究》編輯張麗麗從國外易學研究角度,介紹了衛德明對邵雍方圖的改造及其思想,分析其解釋、研究《周易》的一些方法和問題。哲學所副研究館員胡士潁介紹所寫《四十年來的象數易學研究》一文,簡要陳述了文中對象數易學發展概況、特點、內容、成果、成就及問題的看法,認為建構中國象數學是中國哲學現代創新和轉化的題中之義,也是面向世界哲學的文化自覺。
會議還對一些易學根本問題和重要議題做了研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辛亞民指出,《周易》卦爻辭是經學研究和義理詮釋的基礎,并具有文辭的多義性和編纂的特殊性,因此易學研究應當充分兼顧并注意其中的復雜性。清華大學訪問學者趙敬儀副教授也討論了《周易》古經的詮釋問題,認為象與辭是《易傳》易學的重要解釋理路,提出自己關于象辭關系的思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李麗珠從朱熹《太極解義》關于動靜的思想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朱熹太極之理是可以活動的理,包含了生機的彰顯和收斂,具有生生不易的趨向性。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王楠認為,易學與明清道教有密切的關系,其中蘊含的宇宙生成論、性命論、丹道練養論等都體現了易學和道教生命哲學的互動和會通。北京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張學謙、陳俊諭博士分別就《易緯》重新編理和清代《周易集解》編訂發表了非常獨到的研究觀點,并提出了較為具體的文獻整理建議。
會議最后,《哲學動態》編輯部主任陳霞研究員作最后總結,她首先感謝來自京津兩地的專家學者和特別邀請的林忠軍教授,認為大家圍繞本次研討會議題作了精彩發言和討論;她指出,象數易學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特色,不僅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更是中國哲學對世界哲學的積極貢獻,應該更好地融入當今世界哲學的發展之中。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中國哲學研究室承辦,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資助。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等的30余位專家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外交學院、天津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20余位學者、學生旁聽了本次會議。(胡士潁 潘俊秀 呂志坤)
哲學所劉豐研究員致辭
山東大學林忠軍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向世陵教授發言
南開大學哲學院吳克峰教授發言
清華大學哲學系丁四新教授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章偉文教授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張濤教授發言
中國政法大學劉震教授發言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孫國柱發言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助理教授李震發言
北京大學長聘副教授王鑫發言
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高海波發言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趙中國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辛亞民發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理教授李麗珠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王楠發言
北京大學博士陳俊諭發言
哲學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員發言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張學謙發言
清華大學訪問學者、山東建筑大學副教授趙敬儀發言
《哲學研究》編輯胡海忠發言
《哲學研究》編輯張麗麗發言
《哲學動態》編輯李芙馥發言
哲學所副研究館員胡士潁發言
哲學所陳霞研究員總結
會議現場
會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