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要討論的不是“審美意識”(appreciative consciousness),而是“美學意識”(aesthetical consciousness)。美學并不是審美本身,而是對審美的反思。審美與美學的關系是:“前者乃是一種意向性(情感性、意志性)的東西,如文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等;而后者則是對前者進行認識的一種認知性(知識性、科學性)的東西,如文學理論、美學、宗教學、倫理學、法學等”;“藝術作為一種意向性的意識形式,本身不是科學;但美學作為一種認知性的意識形式,那就是或應該是科學”;總之,“認知形式可以對意向形式加以把握。例如,可以對倫理道德、法律、政治、文學藝術進行科學的研究,結果就是倫理學、法學、政治學、美學、文藝學等等”。[1] 舉例來說,當原始人將一串漂亮的貝殼戴在脖子上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審美意識——美感(a sense of beauty);而唯有當他們明確地用“美”這個詞語來判斷這串貝殼的時候,他們才有了美學意識。這種原初的“美學意識”進而發展為一些較豐富而穩定的“美學觀念”,再發展為具有一定系統性的“美學思想”,最終發展為體系化的“美學理論”。所以,美學意識的誕生的標志是“美”這個詞語的出現。因此,要探尋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必須追溯到表現為漢字的“美”這個詞語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