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漢代;易學;象數
項目基金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鄭玄《周易》注研究”
正文
一、西漢象數易學的復雜性
二、“易占”與“易注”的距離
三、漢末象數易學何以如是
四、漢末象數易學理路的局限
五、漢末象數易學何以如是
注 釋
(1)丁四新:《漢末易學的象數邏輯與“中”的人文價值理念的象數化》,《哲學研究》2019年第5期。
(2)《京氏易傳》于每一卦至多只提及一兩句經傳文,以此支撐那些易占之論的合理性。其于《既濟》等卦甚至根本不提及任何經傳文。
(3)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78頁。
(4)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277頁。
(5)郭彧:《〈京氏易傳〉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版,第163頁。
(6)這里說的“注”,是就廣義而言,兼指各類經文訓解,不只包括注體解經,也包括章句等體裁的經文訓解。為方便故,姑且言“注”。筆者區分“象數易占之學”與“象數易注之學”的觀點,系由高懷民先生“前期占驗派象數易家”和“后期注經派象數易家”的提法發展而來,稱“學”是為了區分同一位易家涉及的不同治學面向,避免將學術史中的復雜脈絡簡單化。高氏之說參見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2—172頁。
(7)李元駿:《漢代象數易學的兩個面向——以王弼對“存象忘意”的批評為例》,《周易研究》2018年第5期。
(8)王充并非典型的經學研究者,但其《論衡》中對災異等思想之弊病的論述,大抵合于同時期古文經學家的立場。因《論衡》相關論述較為充分,故以此為例加以分析。
(9)(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3—274頁。
(10)(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5頁。
(11)(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2頁。
(12)(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3頁。
(13)(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3頁。
(14)(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724頁。
(15)(清)惠棟撰:《后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62頁。
(16)(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162頁。
(17)(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69—373頁。
(18)由于陳元、鄭眾等人的《易》注已不可見,尚不能確定這一過程從何時開始,但由馬融《易》注輯本可知,其之肇始必不晚于馬融。
(19)(漢)鄭玄撰,(宋)王應麟輯,(清)丁杰后定,(清)張惠言訂正:《周易鄭注》,載于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七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49頁。
(20)(漢)鄭玄撰,(宋)王應麟輯,(清)丁杰后定,(清)張惠言訂正:《周易鄭注》,載于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七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9頁。
(21)李元駿:《漢代象數易占的典要化之失》,《哲學研究》2016年第1期。
(22)(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23)(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3頁。
(24)黃克劍:《由“命”而“道”——先秦諸子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
(25)黃克劍:《由“命”而“道”——先秦諸子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1、286頁。
(26)黃克劍:《由“命”而“道”——先秦諸子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