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若暉,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
中州學刊2022年第11期
摘要
關鍵詞
名學; 名; 真; 實; 儉
項目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資助項目“《論六家要指》研究”
正文
一、現代名學研究之反思
二、《論六家要旨》文本疏證
經: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5]3965
傳: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5]3969
三、名與真
四、儉與真
“真”應含“物”,汝“真”無“物”;“儉”本含“真”,汝“儉”失“真”。
五、司馬談對名家的改造
注 釋
①羅焌《諸子學述》曰:“上六節,蓋古人之言而太史公述之。以下六節則太史公之說明語也。”羅焌:《諸子學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頁。即已洞悉其經傳之別與作者非一,唯株守作者當為司馬談,故只能以上六節為古人之言。羅書初版為商務印書館,1935年。張大可《司馬遷評傳》曰:“《要指》內容,全文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篇概述各家學說的要點,當是司馬遷對父談手稿的精言摘要;下半篇是用傳體對前半篇所提論點加以解說,應是司馬遷的發揮和闡釋。”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頁。另可參閱:趙吉惠:《〈史記·論六家要指〉的文本解讀與研究》,《人文雜志》1997年第6期;[日]楠山春樹:《〈六家要指〉考》,[日]增野弘幸等:《日本學者論中國古典文學———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紀念集》,李寅生譯,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61頁;周桂鈿《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兼論思想方法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2期。但諸家皆為推測之辭。李若暉發現,楊雄《法言·寡見》云:“或問,司馬子長有言曰,五經不如《老子》之約也,當年不能極其變,終身不能究其業。”汪榮寶:《法言義疏》上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22頁。對應于《論六家要指》儒家之傳“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可證漢人確知《要指》之傳為司馬遷所作。李若暉:《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制研究》,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08—111頁。
②張守節:《正義》,司馬遷:《史記》第10冊,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965頁。王先謙《漢書補注》引作《集解》,誤。王先謙:《漢書補注》第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31頁。
參考文獻
[1]許殿才.中國史學史:第2卷[M].白壽彝,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6.
[2]曹峰.中國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M]//三松堂全集:第2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景海峰.當代中國哲學的敘述脈絡與融通取向[M]//經典詮釋與當代中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69.
[5]司馬遷.史記:第10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冊[M]//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8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版.
[7]班固.漢書:第9冊[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8]李笠.廣史記訂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360.
[9]司馬貞.史記索隱[M]//司馬遷.史記: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凌稚隆.史記評林[M]//羅琳.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27.
[11]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第13冊[M].揚州:廣陵書社,2004:9257-9258.
[12]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第1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306.
[13]王叔岷.史記斠證: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張大可.史記新注:第4冊[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15]馬持盈.史記今注:第6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第2版.
[16]蔡伯銘.評兩漢對先秦名辯的評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89(1).
[17]阮元.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何休,注.徐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18]王漢民.太史公自序注譯[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19]楊燕起.史記全譯:第9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20]史記:第10冊[M].韓兆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21]裴骃.史記集解[M]//司馬遷.史記: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3969.
[22]許抗生.先秦名家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3]蔡德貴,侯拱辰.道統文化新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276.
[24]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14.
[25]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第2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1553.
[26]王蘧常.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上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27]高步瀛.古文辭類纂箋:上冊[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23.
[28]王念孫.讀書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307.
[29]祝捷.論刑名之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6):100.
[30]郭橋.立破之間: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說理分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5):122.
[3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377.
[33]阮元.十三經注疏:周易注疏[M].王弼,注經.韓康伯,注傳.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154.
[34]徐復觀.先秦名學與名家[M]//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213-214.
[35]王鳳陽.古辭辨[M].增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639.
[36]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207.
[37]高華平.先秦名家及楚國名辯思潮考[J].哲學研究,2016(1):61.
[38]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39]黎翔鳳.管子校注:中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770.
[40]王利器.文子疏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0:457.
[41]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M].鄭玄,注.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961.
[42]郭慶藩.莊子集釋: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1106,1111.
[43]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4]郭慶藩.莊子集釋: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