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wmkai"></strike>
    <ul id="wmkai"></ul>
    
    
  • 前沿動態
    書訊 | 張學智《中國哲學概論》
    發表時間:2022-06-22 08:32:20    作者:    來源:“法大國儒”微信公眾號

    張學智《中國哲學概論》

    書籍簡介

    著作目錄

    第一章 中國哲學綜論

        第一節 哲學與中國哲學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地域特點

        第三節 中國哲學與其他學術門類

        第四節 中國哲學的概念范疇及思維特點

    第二章 天人視域中的中國哲學

        第一節 先秦諸子

        第二節 漢代哲學

        第三節 魏晉玄學

        第四節 佛教哲學

        第五節 宋代理學

        第六節 明清哲學

    第三章 形上學

        第一節 形上學、“本體”論

        第二節 物質構成論

        第三節 宇宙演化論

        第四節 天道義蘊論

    第四章 知識論與邏輯學

        第一節 認識能力與認識過程

        第二節 名言與意謂

        第三節 六經的知識分類

        第四節《墨經》的邏輯學

        第五節 名家對邏輯的發展

        第六節 名、墨以后的邏輯學與知識論

    第五章 政治哲學

        第一節 中國政治哲學概說

        第二節 德治與法治

        第三節 有為與無為

        第四節 民本與君臣

        第五節 王政與霸政

    第六章 倫理學

        第一節 美德倫理與中國倫理學的特點

        第二節 五倫與五常

        第三節 人性論

        第四節 修養工夫論

        第五節 中國倫理學的主要議題

    著作前言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文化的自信力大為增強,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與域外文化的融合會通更加深入、多元。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各方面都蓄勢待發,需要通過創新煥發創造活力的時代。哲學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西方哲學的譯介、研究,沉淀、發酵,東西方的交融互動,已經達到相當廣泛的程度。在哲學總體發展的刺激、帶動下,中國哲學通過中外比較哲學研究,方法論研究,各專題探討,特別是域外漢學成果的引入,教條式研究方法遭到否棄,對自身的性質、特點有了越來越真切、全面的認識。在這種情勢下,一部適應新的時代潮流,體現新的思想高度,反映中國哲學近年發展的總體性論著,應是學界需要的。本著這一愿望,本書在構想之初就設定了幾項原則。

    一、突出哲學性

    哲學本一西方譯名,中國傳統思想是不是“哲學”,這在西方哲學界是飽受質疑的。即使在國內,也有相當多的人對“中國哲學”持疑惑態度,寧愿從思想文化角度去研究中國傳統思想。要使人相信中國思想系統是哲學,有哲學的“合法性”,就得使寫出來的東西符合對哲學的一般認知,體現出“哲學”性。為了達到這一點,本書按哲學的典型內容如形上學、知識論與邏輯學、政治哲學、倫理學等安排章節。本書認為,中國哲學當然是哲學,但形態獨特,風格殊異,需要用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突出、思辨性強、有組織架構、論證細密的長處,來抉發中國思想的深層內容,拓展闡釋面向,豁顯問題意識,增加論證力度,使包裹在渾融體貌中的深刻、豐富處彰顯出來,展現它的“哲學”性質,給世界文化貢獻中國智慧。所以本書不取思想史的寫法,而以哲學問題為綱,突出概念思維,加強理論論證,呈現傳統表達方式中蘊涵的一般意義。

    二、加大西方哲學的楔入

    第一章中國哲學綜論,其中有較多中西哲學關系的討論;在每章開頭,也有對西方哲學相關內容的簡單追述,以便在各個方面與西方對照、比較,在哲學總體格局中顯現中國哲學的特點。當前,中國文化正大步走向世界,其優長逐漸彰顯,鄙薄民族文化的人越來越沒有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越要警惕狹隘民族主義抬頭。必須堅定一個信念,任何時候,寬廣的國際視野,平懷吸收一切有價值的思想壯大自己,是哲學從業者必須有的立場和胸襟。從西方哲學傳入中國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哲學家在吸收域外思想中建立、發展自己的思想。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接受域外思想成果,狹隘封閉,妄自尊大,恰是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本書追述西方哲學的文字,或多或少,或深或淺,不拘學派,目的在幫助剖開題旨,豁顯問題意識,增加闡釋力度。但又不機械比附,生搬硬套,一切以思想的內在含蘊為依據。

    三、縱橫結合

    已有的中國哲學概論性著作,有的采取哲學史的寫法,可算作簡明中國哲學史;有的按哲學問題來寫,但機械套用西方哲學內容,缺乏哲學史的觀照維度。本書采取縱橫結合的布局,第二章是縱的寫法,從“天人之際”角度,展開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脈絡;其余各章是橫的寫法,對中國哲學內容分門別類展開論述。即使在橫的寫法中,對各個專題的論述也以縱的脈絡為主??v的寫法容易把握中國哲學總體,全局在胸,各期哲學思潮興起、轉進的關節,其興替的依據、因果,容易明了于心,但其中包含的具有普遍價值的思想不容易展現。橫的寫法,能借哲學的思考深度、分析方法,把具體人物、思潮中包含的有價值的思想闡發出來,但其內在發展脈絡不易理清??v橫結合,能把兩者的長處充分發揮出來。中國哲學的內容主要在古代,古樸的形式中包含著精深的義蘊,與具有普遍形態的哲學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它既是特殊,也是一般??v橫結合的寫法,能在總體的觀照下把握部分,在相互關聯中發現具體思想系統的價值,在歷史發展中理解其本質??v的方向,也不像一般哲學史那樣全面鋪開,而是著眼于中國哲學的根本性質天人合一,以天人之學為綱帶出其他方面,以免內容過于繁復。

    四、返本與開新

    “哲學”輸入中國的歷史相較幾千年中國文化史不算長,“中國哲學”的性質與方法也還在討論、探索中,任何關于中國哲學的著作實際上都以對歷史的研究為主,哲學史是“中國哲學”所面對的主要內容。離開思想的歷史的所謂哲學,都是鑿空立論、無根之談。一部好的中國哲學著作,應是既忠實把握哲學史的原本內容,又結合中外相關成果和時代需求進行新的闡發。當然,所謂忠實把握和新的闡發都不是容易做到的。按照解釋學的說法,后人對前人的理解與把握必然是雙方視域融合的結果,因此只有相對的意義,但這絕非任意造作不受學術規范約束的借口。本書雖是概論,也本“良史三長”原則,有所論說,必據史料;選材范圍,以最能代表哲學家根本思想和獨特思維方法的為準;而論述務求明暢、簡潔。本書在選材上不擬過簡,過簡則無法展現內容之精深,且將陷入材料少而分析多,過度詮釋之弊,也與現有的多種概論、簡明教程之類無法區別。過繁則龐雜、臃腫,失去概論把握精要,刪去繁冗的用意。概論不似專著,具體觀點的創新不易體現。本書力求在內容全面、觀點穩妥的基礎上求新,在同類著作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按照問題和人物原本的思想高度去實現以上設想,不刻意求新而趨奉時流。

    五、提揭中國哲學思維特點

    世界上各大文化系統,由于地理條件、歷史傳統、所受域外文化影響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思維特點,這是實際存在的。當然人有共通的理性能力、思維原理。同與異共在,這是各大文化系統雖不同但仍能互相理解、互相取益的原因。哲學面貌不同、其理論形態各異,歸根結蒂是思想方法不同帶來的。如法國人性格浪漫,偏于文學藝術,長于現象思維的特點,就與德國人長于哲學、長于理論思維的文化性格不同。儒家的長于現實思考、質實博厚也與道家的空靈、長于了悟超驗事物的思維特性不同。儒家重視心靈、境界對外象的陶鑄作用,也與佛家的心性清靜、追求出纏離障不同。本書所論中國哲學的各個方面,如形上學、知識論、邏輯學、政治哲學、倫理學,都指出它思維方法上不同于西方的地方;同時說明,這些不同都是“生命的學問”這一哲學根本趨向帶來的。

    中國哲學雖主要是農耕文化的產物,但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取向與突出的人本主義精神。這些特性都使它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己身與心和諧相處及跨文化對話的智慧需求,而不陷于瑣屑的細節分析和對貌似客觀、真實的證據、步驟的追求。對人的精神修養、心靈境界、超越需求等大的方面的探尋,是哲學與實證科學分途之后返歸它的本有功能的主要途徑。中國哲學當在面向未來、融入世界文化的歸趨中逐漸抹去它的胎記而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思想利器。

    本書是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概論”系列中的一本。從整個叢書的風格、體例到其中每一本的內容、結構,都浸含著袁行霈教授的心血和智慧,謹此致以深深的謝意。這部書是我從教以來積年所思的總體表達。幾十年下來,深知其中甘苦,對學問之道越來越心存敬畏。中國哲學博大精深,一人之力,可謂汲深綆短。不愜當之處,企盼各界同仁不吝指正。

     

    作者簡介

    張學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

    張學智,生于1952年,寧夏中衛人。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F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國學研究院教授。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宋明理學、中國現代哲學。著作有《明代哲學史》《中國儒學史·明代卷》《心學論集》《賀麟思想研究》《儒學的精神與演進》《緇門警訓注譯》等,譯著有《萊布尼茲和儒學》。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精品日产a一卡2卡三卡4卡乱|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99国产精品| 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精品伊人久久香线蕉|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98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日韩av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2021年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