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申緒璐:《人能弘道:二程語錄與洛學門人研究》出版
發表時間:2022-03-17 20:52:46 作者: 來源:“上海儒學”微信公眾號
內容簡介
從北宋二程提出后世稱作洛學的思想,發展至南宋朱熹成為全國性的學術思潮,二程門人的“弘道”至關重要。然而與已為學界熱點,甚至發展為專門研究領域的朱子后學、陽明后學的研究相比,程門后學的研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本書是對二程思想發展傳播的研究,圍繞二程語錄及伊洛門人展開,分析《程氏遺書》《程氏外書》中有名姓以及時間、地點可考的各卷材料,闡明不同時期、不同學者記錄的二程思想特點。本書通過二程語錄研究具體的講學現場,分析洛學思想產生與傳播,具有一定的學術創新價值。
目錄
序言/徐規
序/范立舟
前言 二程弟子與洛學思想之傳播
第一章 河南學者
第一節 河南學者及其所傳語錄
第二節 河南學者所錄二程思想
第三節 結語
第二章 關中學者
第一節 關中學者及其所傳語錄
第二節 關中學者所錄二程思想
第三節 結語
第三章 謝良佐
第一節 謝良佐與《程氏遺書》卷三
第二節 《上蔡語錄》及其思想研究
第三節 結語
第四章 福建學者
第一節 游酢與《程氏遺書》卷四
第二節 楊時弟子與二程語錄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 永嘉學者
第一節 劉安節與《程氏遺書》卷十八
第二節 鮑若雨與《程氏遺書》卷二十三
第三節 結語
第六章 江南學者
第一節 江南學者與《程氏遺書》卷二十二
第二節 鄒柄與《程氏遺書》卷二十四
第三節 結語
第七章 張繹、尹焞
第一節 張繹與程氏遺書》卷二十一
第二節 尹焞生平與相關思想
第三節 結語
結語 二程語錄與洛學思想之魅力
附錄:《程氏遺書》《程氏外書》相關人物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范立舟)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在宋明理學史上的思想地位無論如何地高估均不為過。傳統上把宋代理學劃分為四個地域性的學派:濂、洛、關、閩。濂學與洛學學統上的關聯性盡管存在爭議,但那種密切的關系肯定是存在的;關學與二程之洛學相互影響;閩學則是洛學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由此可見,濂、洛、關、閩四個學派,洛學占據主流位置。洛學較之同時代的濂、關之學,進一步擺脫了佛、道之影響而在理論上自成體系,奠定了理學道德形上學體系的基石,所以洛學成為宋明理學的主脈。猶如牟宗三所說的那樣,宋明理學是一種“內圣之學”,而構成“內圣之學”的理論基礎就是道德的形上學。在牟宗三看來,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三人則是這種道德形上學的創立者。二程在與宋學以及理學各派別的相互交往中,既以義理說經,批評漢學考據之狹隘,體現出宋學的一般特征;又把經學理學化,以《四書》及四書之學取代六經在經學中的主體地位,將宋代義理之學發展為理學,創立了“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代表了宋代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程語錄》(含《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是后世研究二程思想的重要文本文獻。《二程語錄》中隱含著大量的程氏兄弟在與弟子問答過程中經思想碰撞而激發的天才火花,它們對二程思想體系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語錄》本身也是二程理學思想的主要依據。一種新思想的跨時代、跨地域的發展與傳播離不開具有共同志向的學者群體,二程弟子對洛學思想的推波助瀾之功更無需辨明。理學史上有“程門四先生”之說——在程門的眾多弟子中,謝良佐、楊時、游酢、呂大臨傳播洛學最為有力,思想的深度及其對洛學的學理開拓最有成就。顯而易見,這四位也在《二程語錄》的成書及其通過問答對程氏兄弟思想見解的啟示和思想體系的形成等諸多方面居功至偉。兩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高度評價《二程語錄》的學術與思想價值,將它與《論語》等量齊觀,認為應該將《二程語錄》與二程的其他著作相互比證、相互發明,就更能領會、把握其思想之精粹。
正因為《二程語錄》是程顥、程頤兄弟講學活動相關記錄,對我們理解二程學術思想體系之建立有幫助,對我們擴展與加深對洛學傳播的理解更有幫助。程氏兄弟在相當大的時間里聚徒講學,門人將講學與問答內容記錄下來,整理編輯成語錄,然后隨著這些弟子的散去,語錄也就隨著散播在宋王朝統治的各個區域。正如清人全祖望所說的那樣:“洛學之入秦也,以三呂;其入楚也,以上蔡司教荊南;其入蜀也,以謝湜、馬涓;其入浙也,以永嘉周、劉、許、鮑數君;而其入吳也,以王信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洛學和《二程語錄》的傳播在南宋已滲透到極為廣大的地域,對當時主流文化的形塑起到關鍵的作用。
申緒璐副教授的這部學術專著,專注于分析《二程語錄》中有名姓甚至時間、地點可考的各卷材料,將二程弟子分作早期以朱光庭、劉絢和李籲為代表的河南學者,以呂大臨為代表的關中學者,以謝良佐、游酢、楊時為代表的元豐四年(1081)潁昌問學者,元祐期間(1086-1093)以周行己、劉安節、鮑若雨為代表的浙江永嘉學者,以及元符三年(1100)程頤自涪陵還洛之后的南方學者和洛陽學者張繹、尹焞。申緒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從文獻的角度分析《二程語錄》的編撰學者與完成時間及其在學者間的傳閱,也揭示出《二程語錄》的相關材料出現后輩的學者的具體情形以及學者對其展開的討論,以期反映這些語錄的學術影響。通過程門弟子對《二程語錄》的編撰、討論與研究,促進了我們對二程門人以及洛學思想發展傳播的認識。
清桐城派論學,主張義理、辭章、考據功夫并重,猶戴震之所述:“古今學問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義,或事于制數,或事于文章。”今之治中國哲學者,于概念、范疇之辨析深入精微,但對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卻常有疏忽,以至于許多場面不能自圓其說。申緒璐的著作,深得考據精義,對史實的疏證扎實有力,在此基礎上的理論闡發也顯得鞭辟入里,意顯而語質,劉勰所言“師心獨見,鋒穎精密”,正是之謂也。
原文來源|原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