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先生為本書所作序:
佛教起源于印度,其核心精神是:菩提心為因,慈悲是根本,方便即究竟。但佛教在印度不是主體文化,在其傳承過程中,經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也經歷了前、后期的變化和發展),其本意有所歪曲,同時也日趨繁瑣,在公元七世紀后,隨著密教(后期大乘)興起,印度佛教就開始走向衰微了。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之后,大乘佛教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陳隋之際形成的“天臺宗”和唐代中期創立的“華嚴宗”,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原來印度大乘某派的說法予以框范了;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禪宗”“凈土宗”等宗派,則更是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國佛教徒所獨創的大乘佛教宗派了。
在《壇經》中,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特別強調要從“坐禪”走向“悟禪”,同時指出不要拘滯于佛教經論的“文本之意”,而要參透其間的“言外之意”,從而指明了佛教的本源和核心思想。我曾經借用古德的話,做了一副對聯,來概括禪宗的根本精神:做本分事(趙州從諗語),持平常心(馬祖道一語),成自在人(臨濟義玄語);行慈悲愿,啟般若慧,證菩提道。歷代禪宗大德都是要人自己主動覺悟,自性自度,強調自作主宰,求佛不如求己,這種突出人的自覺自律的精神,是與儒道等中國本土文化最為契合的,遂使禪宗成為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得最為圓融的表現形式,《六祖壇經》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由中國僧人講述并被稱為“經”的作品。
對于《壇經》和禪學的研究,能夠主動運用比較哲學和比較宗教的眼光,參考大量的英文《壇經》譯文和禪宗研究文獻,目前所見漢語學界還是比較缺乏的。溫海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大學哲學系讀碩士,曾經求學于我,后留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攻讀比較哲學博士。這本《壇經明意》,是他最近幾年給南普陀國際部學僧授課的過程中,現國際禪學研究中存在著“《壇經》和六祖虛無主義”問題,有感而作的。該書引用了大量歐美禪宗文獻和相關學術著作,全書貫穿著比較哲學的視野,能夠看出海明以“空有之意”的意本論角度闡發《壇經》義理的學術努力,讓人耳目一新,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在現代社會,高科技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富裕和舒適了,然而它的精密、高速、自動,卻讓人們的生活機械、緊張和單調,精神生活方面變得日益貧乏和空虛。我一直倡導一種“禪意人生”,要在生活實踐中去參悟禪的精神,并把禪的精神落實在生活實踐中,生命就會更有意義,生活也會更加自在。希望《壇經明意》的讀者們,明白《壇經》的真意,體會惠能大師的心意,過上有禪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