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由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張昭煒教授召集,紹興王陽明故居·觀象臺支持的第二期陽明學文獻與思想工作坊“陽明學多元展開的文獻基礎”專題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
浙江社會科學院錢明研究員、紹興文理學院張炎興教授、紹興地方文獻專家方俞明先生、湖北大學姚才剛教授、江西財經大學彭樹欣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時龍研究員、浙江社會科學院張宏敏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蔣麗梅副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李會富博士、武漢大學出版社李程責編、武漢大學張昭煒教授等專家學者,圍繞“陽明學多元展開的文獻基礎”這一主題,分別就各自的文獻整理現狀和整理經驗進行了分享及總結。武漢大學博士生劉麗莎、碩士生肖宴紅及線上人員共同參與此次會議。
錢明老師、張炎興老師、方俞明先生依次致會議開幕辭,表達對工作坊開展的歡迎與期望。錢明老師回顧了陽明學文獻整理的歷史,表達了對于青年團隊的殷切期望。張炎興老師從文史角度說明了觀象臺的地理位置與陽明后學的關系,在此既可上觀天象,又可以覽閱伯府與碧霞祠、天泉橋,且毗鄰浙中王門代表王龍溪的故居以及陶望齡的祠堂,在此召開會議,與會議主旨契合,很接地氣。方俞明先生表達了對于青年文獻團隊已完成的《陶望齡全集》《陶奭齡集》等陽明學文獻的感激,這些整理文獻為研究紹興陽明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彭樹欣老師介紹了安福鄒氏(鄒善、鄒德涵、鄒德泳、鄒德溥)文集及三部書院志整理情況,以及他負責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進展、結項及出版計劃。與會專家建議,鑒于《復真書院志》對于安福陽明學的特殊重要性,以語錄為重心,以朱易庵、劉兩峰、劉獅泉等重點人物為綱目,出版一部《安福陽明學重要文獻輯佚》。
陳時龍老師談及《周汝登全集》已經列入中華書局的《理學叢書》系列,目前編撰基本順利。對于《周汝登全集》涉及的地方文獻,張炎興老師、方俞明先生表示愿意對于《周汝登全集》涉及的《嵊縣志》《周氏宗譜》等越地文獻給予支持。
《唐樞集》是陽明學和甘泉學結合的重要文獻。姚才剛老師與黃首祿老師近十年來專注整理《唐樞集》,多次到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抄錄、校對諸版本。集中內容有《禮元剩語》《三一測》《太極枝辭》《宋學商求》《景行館論》《真談》等三十卷的《木鐘臺集》,附有《一庵雜問錄》《詩文輯佚》《語錄、雜記》《書信、傳記、祭文、詩文》《唐一庵先生年譜》。錢明研究員建議增加各版本書影、唐樞畫像、講學遺跡圖,以豐富文集內容。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盡管編校說明對于唐樞與陽明學關系已有說明,但仍需在“編校說明”中專辟一節,以闡明將《唐樞集》納入陽明學要集選刊的學理依據。張昭煒教授指出,要及時介入唐樞哲學思想研究,如《三一測》中體現的“一分為三”思想,可比較與桐城方氏學派“一分為三”思想的同異。
張昭煒老師介紹了《人譜校注》所據底本和校本及全書結構,并指出《人譜》單行本與全集本的差異:作為單行本,可整體呈現《人譜》的思想與證人實踐,以及后人對其代表性的注釋等。
李會富老師首先從陽明后學的界定入手,對舒芬這一爭議性人物進行了剖析,提出他是朱子學與陽明學交鋒的典型,其禮學思想可視為組織參與“大禮議”的重要支撐。張昭煒教授認為,舒芬不僅體現了朱子學與陽明學的交鋒,而且還是濂溪學和陽明學融合的重要代表,如對《通書》《太極圖說》的詮釋。從更大的范圍來看,王陽明思想的形成也受到濂溪學的影響,江右王門收攝保聚的宗旨亦可謂發展了濂溪學的無欲主靜。另外,以“大禮議”為線索,可展開以禮學為代表的陽明學經學文獻整理與思想研究。
基于對清代陽明學與朱子學互動的探索,張宏敏老師提出整理浙江“三毛”(毛奇齡、毛先舒、毛際可)文集,對展現清代陽明學發展,極具意義。與會專家認為,鑒于“三毛”文獻的巨大體量,可率先整理與陽明學關系密切的單部文集。陽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不僅要關注明代的陽明學,還要關注清代及其以后的陽明學;不僅要關注正向推動、傳承發展陽明學的文獻,還要關注反向批評陽明學的文獻:以期整體呈現陽明學發展的全貌。
朱得之是陽明學多元發展中與道家思想融合的重要代表。蔣麗梅老師長期致力于老莊思想的研究,朱得之是其鄉賢。蔣老師介紹了《莊子通義》概況,特別提及《莊子通義》所據的王潼錄《義海纂集》、錄入的褚伯秀《管見》《統論》、卷末的《儲氏后序自撰》,皆有較大的文獻價值。
張昭煒老師還介紹了《鄒元標集》的整理進展及出版中遇到的問題。此外,與會學者還討論并已解決文集體量、版式、異體字校注等問題,錢明老師提出召開“陽明學文獻與社會”的專題會議計劃。上述內容分涉江右王門、泰州學派、甘泉學派、蕺山學派、朱子學派、道家思想,是多元展開的陽明學。另外,陽明學文獻還可向佛教展開,如陶望齡的《宗鏡廣樞》,這將在后續的工作坊中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