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儒學:當代哲學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學
發表時間:2020-08-10 13:12:30 作者:黃玉順 來源:《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
【摘要】當代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學,學界稱之為“情感儒學”。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學是情感哲學”等一系列重要命題。他的哲學思想有“主體”“心靈”“超越”“境界”與“自然”這幾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并由“情感”觀念貫通起來。他有一個重要命題“情感可以上下其說”之中:往下說,情感與生理心理相聯系,就是主體心靈的感性層面,即是一種形而下的自然經驗;往上說,情感與實踐理性相聯系,乃是主體心靈的超越層面,即是一種形而上的超越體驗。情感儒學實可謂兩千年來儒家主流哲學之大翻轉,即顛覆了以宋明儒學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體情用”的觀念架構,回歸孔孟的情感本源觀念,由此引發了當代儒家哲學研究的“情感轉向”。
【關鍵詞】情感儒學;主體;心靈;情感;超越;境界;自然
蒙培元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其主要哲學思想被學界稱為“情感儒學”i。蒙培元于1938年2月9日出生于中國甘肅省莊浪縣。1963年跟隨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作研究生,196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0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中國哲學研究,歷任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同時,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訪問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等。蒙培元共發表論文近三百篇,出版專著十部。ii
蒙培元的哲學思想是通過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敘述與詮釋而呈現出來的。他的學術生涯始于宋明理學研究,代表作是廣為引用的《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1984)iii和《理學范疇系統》(1989)iv。然后,他對整個中國哲學史進行了貫通的研究。他的哲學思想有“主體”“心靈”“超越”“境界”與“自然”這幾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并由“情感”貫通起來,由此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情感儒學”(他自己稱之為“情感哲學”v)。
1、主體思維
這個概念最初是在1988年的論文《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vi中提出的,后來一直是蒙培元哲學的根基,他發現這是中國哲學的一個總體性和根本性特征。這其實是對儒家哲學“心性論”的一種擴展性的理解,即擴展到道家哲學和中國佛教哲學特別是禪宗哲學,這主要體現在他1990年的專著《中國心性論》中。vii蒙培元關于主體思維方面的思想,最集中地體現在他1993年的專著《中國哲學主體思維》中。viii
蒙培元所說的中國哲學“主體思維”概念區別于西方哲學的相應概念,即“主體”并不僅僅是認知主體,而更主要地是道德實踐主體;“思維”也不是外向思維,而是內向思維,甚至不僅僅是通常的認知性概念,還涵蓋了直覺與頓悟、乃至情感與意志等,總之是概指心靈的活動。最值得留意的是:他所反復強調的主體的“自我超越”其實已經意味著某種“前主體性”觀念,因為對于通過超越而獲得的新的主體性來說,此前的“思維”或“超越”活動就是前主體性的;當然,這并沒有否定主體的自我同一性,在這個意義上,蒙培元的哲學仍然是一種主體性哲學。
2、心靈
上述“主體思維”乃是“心靈”的活動,蒙培元認為這是中國心性哲學的基本特征。他將這樣的思想提煉而概括為“心靈哲學”,這個概念最初是在1993年的論文《心靈與境界——朱熹哲學再探討》ix里提出的,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1994年的論文《中國的心靈哲學與超越問題》x;當然,更全面系統的論述則是1998年出版的專著《心靈超越與境界》xi。
蒙培元的“心靈”概念也是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它尤其與王陽明的“良知”作為“靈明”的觀念有密切聯系。因此,“心靈”可以說是“主體思維”概念的更加中國化的表達,即“主體”主要是指心靈主體,而“思維”則是心靈活動,主體思維的指向就是心靈的自我超越。
3、情感
這應該說是貫穿蒙培元哲學思想的最重要的概念。蒙培元的情感儒學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形成了,最初提出“情感哲學”概念是寫作于1986年、發表于1987年的論文《李退溪的情感哲學》xii。比較而言,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強調情感、從而與蒙培元“情感哲學”形成呼應的《性自命出》在幾年之后的1993年10月才出土,而《郭店楚墓竹簡》更是十年之后的1998年5月才出版。xiii 自此直到今天,儒家情感思想的研究蔚然興起,可稱之為中國當代哲學的“情感轉向”。xiv 2002年,蒙培元最重要的總結性著作《情感與理性》出版。
蒙培元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學是情感哲學”等一系列重要命題。要注意的是,蒙培元的“情感”概念遠非一般的心理學概念。他全方位地揭示了“情感”概念的諸多規定性,諸如“主體情感”“心靈情感”“真實情感”(“真情實感”)“自然情感”“具體情感”“心理情感”“感性情感”“情緒情感”“高級情感”“道德情感”“審美情感”“宗教情感”“自由情感”“私人情感”“個人情感”“共同情感”“普遍情感”“主觀情感”“客觀情感”乃至“理性情感”(還有與之對應的“情感理性”)等。
4、超越
這個概念也是貫穿蒙培元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看來,中國哲學的根本宗旨就是主體心靈從自然情感向高級情感的自我超越,最終達到形上本體的情感體驗境界。因此,他自始至終談“超越”,而“自我超越”概念早在1987年的論文《談儒墨兩種思維方式》中即已經提出xvi;當然,這方面最集中的論述仍是其專著《心靈超越與境界》。
蒙培元的“超越”概念不同于牟宗三的“內在超越”概念,在于它雖然也是某種內在超越,但不是存有論的概念,而是情感境界論的概念,即是主體心靈在境界上的情感超越。不過,他雖然也不同意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但非常重視超越境界中的宗教情感體驗。
5、境界
蒙培元從一開始就關注“境界”問題,早在1983年的論文《論朱熹理學向王陽明心學的演變》中就談到,理學家的宗旨是要達到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xvii;此后一系列著述都不斷強調,中國哲學不是認識論的,而是境界論的。他1992年的論文《從孔子的境界說看儒學的基本精神》指出,心靈境界說是中國哲學中最有特色、最有價值的部分。xviii 1996年,他發表了自我總結性的論文《主體·心靈·境界——我的中國哲學研究》xix;1998年,這方面的總結性專著《心靈超越與境界》出版。
蒙培元的“心靈境界”論是馮友蘭“人生境界”論(見《新原人》xx)的發展,而有其獨特內涵,即“境界”不僅僅指馮友蘭所說的“覺解”程度,而更強調主體心靈的自我超越所達到的精神層次,其中尤其是情感體驗的層次。他特別標舉“樂”的境界,即是這樣一種最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它是情與理、真善與美、人與天(自然)的和諧統一。
6、自然
蒙培元從1998年就開始比較集中地思考“自然”問題,此后一些列著述都涉及這個問題,包括2004年出版的專著《情感與理性》。當然,這方面總結性的專著是2004年出版的《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xxi。
蒙培元的“自然”概念也是獨特的。它與中國哲學的“天”概念具有內在一致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儒家的道德本體論與道家和禪宗的自然本體論的一種融通。但歸根到底,“自然”仍然是蒙培元自己的情感儒學的一個心靈境界的概念。它是一個這樣的“生命存在”概念,涵蓋了、但不僅僅是與人相對的自然界或生態學意義上的自然環境。它當然也不是宗教概念,卻具有宗教情感及其超越意義。它是內外合一、情理合一、天人合一的概念,最終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最高境界的情感體驗。
最后再次強調,蒙培元的哲學之所以被稱為“情感儒學”,是因為上述“主體”“心靈”“超越”“境界”與“自然”等,都是以“情感”觀念貫通起來的。而這一點之所以可能,尤其體現在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情感可以上下其說”之中:往下說,情感與生理心理相聯系,就是主體心靈的感性層面,即是一種形而下的自然經驗;往上說,情感與實踐理性相聯系,乃是主體心靈的超越層面,即是一種形而上的超越體驗。xxii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培元的情感儒學是從中國哲學傳統中歸納出來的,然而他對這種內向性的主體性哲學傳統有所反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無意于發展外向性的認識論和科學,二是它無助于形成外在性的民主法治的社會制度。
蒙培元的情感儒學實可謂兩千年來儒家主流哲學之大翻轉,即顛覆了以宋明儒學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體情用”的觀念架構,回歸孔孟的情感本源觀念。xxiii 鑒于上述卓越的哲學成就,蒙培元的“情感儒學”與他的導師馮友蘭的“新理學”和他的后輩的“生活儒學”及“自由儒學”等一起,構成了當代中國哲學的“情理學派”xxvi,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并在韓國及日本等具有國際影響。
The Emotional Turn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Meng Peiyuan’s Emotional Confucianism
Huang Yu-shun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ism Stud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The "Emotional Confucianism"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s called is the emotional philosophy of Meng Peiyuan (蒙培元) who is a contemporary famous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of Chinese philosophy. H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ropositions such as "Human is the emotional being", "Emotion is the basic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emotional philosophy", etc. His philosophy ha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 of "subject", "mind" (心靈), "transcendence", "level (of spirit or mind)" (境界) and "nature", all of which were connected by the conception of "emotion". He has a very important proposition "Emotion can be interpreted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Interpreting downward, as the perceptual level of subject mind, emotion is a physical natural experience related to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nterpreting upward, as the transcendent level of subject mind, emotion is a metaphysical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related to practical reason. Emotional Confucianism can be really called a large reverse of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namely, it overturns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nature is the root and emotion the treetop" (性本情末) and "nature is the entity and emotion the function" (性體情用), and return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conception of the emotion as the source. This led to the "emotional turn" in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Keywords: Emotional Confucianism; Subject; Mind; Emotion; Transcendence; Level (of Spirit); Nature
【注釋】
i 參見《情與理:“情感儒學”與“新理學”研究——蒙培元先生70壽辰學術研討集》,黃玉順等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儒學中的情感與理性——蒙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會》,黃玉順等主編,現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80壽辰學術研討集》,黃玉順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情感儒學”研究——蒙培元先生八十壽辰全國學術研討會實錄》,黃玉順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ii參見蒙培元:《我的求學生涯》,載《安身立命之道——為學與為人》,中國致公出版社1999年版;《我的中國哲學研究之路》,載《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我的學術歷程》,載《儒學中的情感與理性》,黃玉順等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iii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方志出版社2007年再版。
iv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另有韓文版,洪元植譯,韓國藝文書院出版社2007年版。
v蒙培元先生在許多文章和著作里經常提到“情感哲學”概念,僅出現在文章標題里的就有:《李退溪的情感哲學》,《浙江學刊》1992年第5期;《論中國傳統的情感哲學》,《哲學研究》1994年第1期;《中國的情感哲學及其現代意義》,載《中國智慧透析》,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漫談情感哲學》,《新視野》2001年第1期、第2期;《中國情感哲學的現代發展》,《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vi蒙培元:《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哲學研究》1988年第7期。
vii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第1版;另有韓文版,李尚顯譯,韓國法仁文化社1996年版。
viii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東方出版社1993年第1版;另有韓文版2005年版,金容燮譯。
ix 蒙培元:《心靈與境界——朱熹哲學再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1期。
x蒙培元:《中國的心靈哲學與超越問題》,《學術論叢》1994年第1期。
xi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xii蒙培元:《李退溪的情感哲學》,韓國退溪學研究院《退溪學報》1988年第58卷;另見《浙江學刊》1992年第5期。
xiii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xiv參見黃玉順:《存在·情感·境界——對蒙培元思想的解讀》,《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關于“情感儒學”與“情本論”的一段公案》,載《當代儒學》第12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xv蒙培元:《情感與理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xvi蒙培元:《談儒墨兩種思維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年第1期。
xvii蒙培元:《論朱熹理學向王陽明心學的演變》,《哲學研究》1983年第6期。
xviii蒙培元:《從孔子的境界說看儒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哲學史》1992年第1期。
xix蒙培元:《主體·心靈·境界——我的中國哲學研究》,載《今日中國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xx馮友蘭:《新原人》,商務印書館(上海)1946年第1版。
xxi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xxii關于命題“情感可以上下其說”命題,參見蒙培元:《論理學范疇系統》,《哲學研究》1987年第11期;《中國的德性倫理有沒有普遍性》,《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漫談情感哲學》,《新視野》2001年第1期、第2期連載;《情感與理性》,臺灣《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八卷十一期,2001年11月版;《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動態》2003年第10期;《關于中國哲學生態觀的幾個問題》,《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人·理性·境界——中國哲學研究中的三個問題》,《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我的中國哲學研究之路》,《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中國哲學中的情感理性》,《哲學動態》2008年第3期;《我的學術歷程》,載《儒學中的情感與理性》,黃玉順等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xxiii崔發展:《儒家形而上學的顛覆——評蒙培元的“情感儒學》,原載《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化》,易小明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另見《情與理:“情感儒學”與“新理學”研究——蒙培元先生70壽辰學術研討集》。
xxiv關于“生活儒學”,參見黃玉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增補本);《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生活儒學講錄》,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從“生活儒學”到“中國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xxv關于“自由儒學”,參見郭萍:《自由儒學的先聲——張君勱自由觀研究》,齊魯書社2017年版;《“自由儒學”綱要——現代自由訴求的儒學表達》,《甘肅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自由儒學:“生活儒學”自由之維的開展》,《當代儒學》第11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自由何以可能——從“生活儒學”到“自由儒學”》,《齊魯學刊》2017年第4期;《德性、自由與“有根的全球哲學”——關于“進步儒學”與“自由儒學”的對話》,《齊魯學刊》2017年第4期;《“自由儒學”導論——面向自由問題本身的儒家哲學建構》,《孔子研究》2018年第1期;《蒙培元情感儒學對自由儒學的啟發意義》,載《“情感儒學”研究:蒙培元先生學術研討會實錄》,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xxvi胡驕鍵:《儒學現代轉型的情理進路》,《學習與實踐》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