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太炎晚年講“國學”,因為其獨特是時空背景而從“理學”講起,卻提出回歸原始儒學,也即排斥孔子、子思、孟子以及宋、明諸儒的“性天”之類“超人格”之說,排斥受西洋影響的哲學、史學,轉(zhuǎn)而倡導孔、孟原始儒學,從而重構其“儒學”體系。其“儒學”涵義有著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是儒者之業(yè),從學理層面看,倡導的是修己治人之“實學”而非“明心見性”之“空談”;另一是儒者之行,從踐行層面看,倡導的是“氣節(jié)”而非“極深研幾”的“超出人格”之學說。再由此而論儒學與經(jīng)、史之關系,認為經(jīng)衍而為儒家史家、六經(jīng)皆史、經(jīng)史又合于儒學。
【關鍵詞】晚年章太炎;儒學觀;六經(jīng)皆史;修己治人;經(jīng)史儒之分合
為了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章太炎晚年在無錫講舉“國學講習會”,留下了一批“國學”的講演錄。與其早年在日本東京等地的講學有所不同,他在這段時期內(nèi)講的“國學”主要不是“小學”,而是“儒學”。再者,與其早年的《訄書》《國故論衡》等著述有所不同,他在這段時期內(nèi)講的“儒學”,雖然也在發(fā)展“六經(jīng)皆史”之說,依舊有著將經(jīng)學看作文獻典籍的傾向,但是他更著意的卻是儒家經(jīng)典以及經(jīng)史之學對于中國人的人格完善的意義,也即“修己治人”之道。
章太炎早年的“儒學”思想,因其與反滿革命等有著關聯(lián),學界研究較多,而其晚年的“儒學”思想則往往被視為“保守”而關注不夠,特別是其“儒學”觀本身則尚未得以解說清楚。[1]故本文以章太炎晚年國學、儒學類的講演錄為中心,重點闡明為什么提倡“儒學”,他所謂的“儒學”涵義是什么,以及“儒學”與經(jīng)學、史學的關系等問題。
一、由“理學”返“儒學”
章太炎晚年的“國學”“儒學”等觀念,與其在無錫、蘇州等地舉“國學講習會”之時、地之背景有關。先說明其時代對學術的影響,章太炎早年的論著談“儒學”其時代背景為“反滿”,而其晚年的講習會中再談“儒學”,則時代背景已經(jīng)轉(zhuǎn)換為“抗日”。再說地點問題,正因為是在明代理學重要流派——東林學派的故地講學,故而不得不闡明“理學”之相關問題,也就是說,正因為是在無錫講國學、講儒學,故而要從“理學”開始講起。講明“適宜今日之理學”是什么,也就明晰了“今日而講國學”應該講什么了。
作為章太炎晚年講“國學”的綱領性文章《國學之統(tǒng)宗》,其開篇說:
無錫鄉(xiāng)賢,首推顧、高二公。二公于化民成俗,不無功效,然于政事則疏闊。廣寧之失,東林之掣肘,不能辭其咎。葉向高、王化貞、鄒元標、魏大中等主殺熊廷弼,坐是長城自壞,國勢日蹙,豈非東林諸賢化民成俗有余,而論道經(jīng)邦不足乎?[2]
章太炎在無錫講學,不得不提及東林的顧憲成、高攀龍二人,指出二人之學可以“化民成俗”,卻不能“論道經(jīng)邦”,就晚明政事而言,東林黨人的行徑也“不能辭其咎”。也就是說,如東林學派之“理學”,在新的時代則已經(jīng)顯得不夠適用了,于是章太炎指出:
今欲改良社會,不宜單講理學,坐而言,要在起而行。周、孔之道,不外修己治人,其要歸于《六經(jīng)》。六經(jīng)散漫,必以約持之道,為之統(tǒng)宗。……余以為今日而講國學,《孝經(jīng)》、《大學》、《儒行》、《喪服》,實萬流之匯歸也。不但坐而言,要在起而行矣。[3]
在他看來,因為時代背景的轉(zhuǎn)換,故即便在無錫講國學,也不能再停留于顧、高之理學,而應超越“理學”的范圍,講“適宜今日”之“理學”,也就是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的學問。這就不能再用“理學”之名,而應該“正其名曰儒學”[4]。至于“今日而講國學”,不講“理學”,那么應該講什么,章太炎其實已經(jīng)明確指出,要講的就是“儒學”,也即“修己治人”之學,其要“歸于‘六經(jīng)’”,然而“六經(jīng)散漫”,故又約持為《孝經(jīng)》、《大學》、《儒行》、《喪服》這“新四書”體系“為之統(tǒng)宗”。
章太炎講國學之“正名”,不當單講“理學”,而當名曰“儒學”,其中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他在《適宜今日之理學》一文之中專門討論了為什么要從“理學”回歸“儒學”的原因,他說:
理學之范圍甚大,今日講學,當擇其切于時世可以補偏救弊者而提倡之,所謂急先務也。……吾嘗謂理學之名,不甚妥當。宋世稱道學,明代稱理學,姚江則稱心學。宋人反對朱晦庵者云無一實者謂之道學,可見當時不以道學為嘉名。姚江以為理在外,心在內(nèi),故不稱理學而稱心學。
吾意理云心云,皆有可議。立身之道,發(fā)乎情,不能一斷以理。一國有其禮法,一鄉(xiāng)有其風俗,皆因情而立制,不盡合于理也。心學之名,較精確矣,然心學末流,昌狂妄行,不顧禮法,正為其專趣高明之故。吾謂當正其名曰儒學。儒家成法,下學而上達,庶無流弊。[5]
章太炎認為,理學本身范圍也極大,如今要講明的是“切于時世”的“先務”。再說“儒學”的發(fā)展歷史,宋代稱“道學”,明代稱“理學”,王陽明又稱之“心學”。其中“道學”一名多半來自朱子的反對者,故而在宋代也不是一個“嘉名”。至于“理學”一名,在章太炎看來還不如“心學”更為精確,因為立身之道與國之禮法、鄉(xiāng)之風俗,都有“因情而立制”的因素在,故而“不盡合于理”。然而“心學”的提法,也容易使人“專趣高明”,產(chǎn)生“昌狂妄行,不顧禮法”之類的弊病。最后他強調(diào),如今再講“理學”,應當重新“正其名”,稱之“儒學”,只有孔、孟的“儒學成法”,方才能夠“下學而上達”,幾乎沒有什么流弊。
由“理學”返“儒學”,真正的“儒學”必須能夠“坐而言,起而行”,“下學而上達”,也就必須批判宋、明諸儒所謂“理學”,回歸于先秦孔、孟的原始“儒學”,也即由“談天論性”回歸“修己治人”。
在章太炎看來,宋、明諸家講“理學”則分歧極大,然而這些分歧多半來自“談天論性”,至于“修己治人”則諸家?guī)缀跸嗤?/span>
所謂理學,門戶分歧,在宋即有朱、陸之異派。其實何止朱、陸,晦庵本與呂東萊相契,其后以東萊注重功利,漸與分途。顧論學雖不合,論交則不替,至于修己治人之道,彼此亦非相反也。明儒派別更多,王陽明反對朱學,陽明弟子又各自分派,互相反對。陽明與湛甘泉為友,其為學亦相切磋,其后王講良知,湛講天理,門庭遂別。王、湛之學,合傳于劉蕺山。然蕺山于甘泉不甚佩服,于陽明亦有微詞。其后東林派出,不滿于朱學,亦不滿于王學。而高景逸近于頓悟,景逸訾蕺山為禪,顧不自知其學亦由禪來也。凡此數(shù)家,學派雖不同,立身之道則同。[6]
其實,章太炎是想說明,講“理學”則無論宋、明,都有著眾多的分歧,朱子與呂祖謙也是由“相契”而“分途”,王陽明與湛若水也一樣,一旦涉及“良知”“天理”等概念就“各自分派,互相反對”,陽明的弟子們,以及劉宗周、高攀龍等也都是如此,這些學派相互間的分別都在“談天論性”上,而他們的“修己治人”之學與“立身之道”則幾乎相同。也就是說,他們在根本之處,淵源于孔、孟原始儒學者都是相同的。章太炎接著說:
儒家之學,本以修己治人為歸宿。當今之世,講學救國,但當取其可以修己治人,不當取其談天論性。若以修己治人為主,而命之曰儒學,則宋、明諸家門戶之見,都可消除。而教人自處,亦易簡而有功矣。[7]
因為儒學本身就是以“修己治人為歸宿”,現(xiàn)在講學救國,也就應當講明“修己治人”,不當再“談天論性”。至于“正名”的意義,還有一層,那就是可以消除宋、明諸家遺留下來的那些“門戶之見”,不論東林、蕺山,或者朱學、王學,都從“修己治人”的角度來加以講明,那么就都有利于事功、教化了。章太炎再舉與“吳中”,也即蘇州、湖州等地域文化相關的學術來加以說明“正名”的必要性:
宋儒范文正、胡安定講學吳中,立經(jīng)義治事齋,其學貴乎實習實用。同時司馬、二程,以及南宋薛季宣、葉水心,皆以修己治人為學為教。近世顧亭林、陸桴亭,亦專心實學,不尚玄言。桴亭雖未嘗反對性天之說,亭林則斥理學家為明心見性之儒矣。此八君子,若生于今日,則其事功必有可觀,教化亦必有效也。[8]
曾經(jīng)在“吳中”講學的有宋代的范仲淹(文正)、胡瑗(安定),他們與同時的司馬光、二程以及南宋的薛季宣、葉適(水心)等都重視修己治人之學;晚明的“吳中”學者如顧炎武(亭林)、陸世儀(桴亭)也都重視實學,特別是顧炎武,明確表示反對理學家“明心見性”之類的說法。也就是說,吳中的講學傳統(tǒng),除了顧、高,還有范仲淹、胡瑗以及顧炎武等人,他們都是倡導“修己治人”之“實學”,而對于“明心見性”之性天學說則并不崇尚,至于顧炎武則是明確排斥的。
這么說來,章太炎在無錫講國學,“正名”為“儒學”,正好是在新的時代,接續(xù)了舊的傳統(tǒng),回歸了原始的儒學。
還需要補充的是,章太炎從其“修己治人”的“儒學”觀出發(fā),對于當時受到西學影響的哲學、史學以及科學之中的某些部分,都從保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出發(fā),提出自己的批評:
今日有為學之弊,不可盲從者二端,不可不論。……其足以亂中國者,乃在講哲學講史學,而恣為新奇之議論。[9]
此處所謂新奇之議論,就是指受西方哲學、史學影響而產(chǎn)生的那些議論。具體來說,當時講哲學,多重形上、思辯,在章太炎看來則類似于魏晉清談:
今之哲學,與清談何異。講哲學者,又何其多也。清談簡略,哲學詳密,此其貽害,且什百于清談。……今哲學家之思想,打破一切,是為智圓而行亦圓,徇己逐物,宜其愈講而愈亂矣。[10]
今若講論性天之學,更將有取于西洋。西洋哲學但究名理,不尚親證,則其學與躬行無涉。科學者流,乃謂道德禮俗,皆須合于科學。此其流弊,使人玩物而喪志,縱欲以敗度。今之中華,國墮邊防,人輕禮法,但欲提倡科學,以圖自強,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11]
章太炎之所以反對“今之哲學”,還是因為他所講的“國學”“儒學”,倡導的是“修己治人”,而反對的是“談天論性”,他認為:“談天論性者,在昔易入于佛法,今則易入于西洋哲學。”[12]因此,他將哲學描述為詳密、智圓、徇己逐物,或類似于魏晉之清談,或類似于隋唐之佛法,甚至比清談、佛法更加惑亂人心。他還說:
向來儒家之學,止于人事,無明心見性之說,亦無窮究自然之說。……如今學者,好談哲學,推究宇宙之原,庶物之根,辨駁愈多,爭端愈多,于是社會愈亂,國愈不可治矣。[13]
在章太炎看來,孔、孟原始儒學,都只是在講人事,從不講“明心見性”等類似西洋名理邏輯、形上思辯之學,也不“窮究自然”。
至于“推究宇宙之原,庶物之根”之類,與宋代程朱理學的“格物”說相近,則也是章太炎所反對的,他說:“自侈談性天者外,更有一派,以為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此亦有流弊,亦非今日所宜提倡也。儒者竟以一物不知為恥耶?于古無征。”[14]也就是說,程、朱的“格物”之學,本非純正的儒學。其實章太炎對西方科學本身并不特別反對,他真正反對的是科學之中近似朱熹“格物”之學的部分,以及認為道德禮俗也需要合于科學的思想。就后者而言,章太炎曾說:
可知儒者所急,在乎修己治人,行有余力,以求多能,自無不可,若謂非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不足以為儒,則非也。[15]
科學者流,乃謂道德禮俗,皆須合于科學。此其流弊,使人玩物而喪志,縱欲以敗度。今之中華,國墮邊防,人輕禮法,但欲提倡科學,以圖自強,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16]
受到西方科學的影響,有人認為道德、禮俗等要合于科學,這在保守傳統(tǒng)禮教的章太炎看來,過于窮究所謂科學,或是強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則近于“玩物喪志”,不講“修己治人”而強求“多能”則與“侈談性天”同樣無益,而拋棄傳統(tǒng)禮法則有將中華文明覆滅的危險了。
同樣受到西方科學影響的還有新的史學,與哲學相比則相對問題較小,章太炎認為:
又今之講史學者,喜考古史,有二十四史而不看,專在細微之處,吹毛索瘢,此大不可也。[17]
現(xiàn)代新史學的建立,與西方的諸如蘭克史學等學派的影響不無關系,胡適、顧頡剛等學者倡導的考據(jù)、疑古思潮的影響巨大,其風格則因為科學實證等觀念,而與以《二十四史》為核心的傳統(tǒng)紀傳體史學大不相同了。
所以說,章太炎晚年所講的“國學”或“儒學”,以及經(jīng)學、史學都以“修己治人”為目的,故而反對“談天論性”的宋、明諸儒所謂“理學”,自然也就反對受西洋影響而建立起來的哲學、史學了。章太炎還說:“今乃有空談之哲學,疑古之史學,皆魔道也。必須掃除此種魔道,而后可與言學。”[18]其中儒學的“原教旨主義”色彩,值得重視。
二、“儒學”之涵義
章太炎晚年講國學,其核心還是儒學,而其所講的“儒學”則特別強調(diào)與宋、明儒之不同,又強調(diào)與西洋哲學、史學之不同,也即反對“談天說性”之類“超人格”之說,他所重構的“儒學”,當主要有兩重含義,一是“儒者之業(yè)”,從學理層面來看,倡導的是“修己治人”之學,也即“實學”;一是“儒者之行”,從踐行層面來看,倡導的是的是“氣節(jié)”,也即“人格完善”之學,反對談論“明心見性”“極深研幾”之類“超出人格”的學說,而究其根本則是在回歸于原始儒學。
什么是“儒”?章太炎以其小學涵養(yǎng)出發(fā),回歸于諸子時代,提出自己的新主張:
《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術士”之義亦廣矣,草昧初開,人性強暴,施以教育,漸漸摧剛為柔。“柔”者,受教育而馴擾之謂,非謂儒以柔為美也。受教育而馴擾,不惟儒家為然,道家、墨家未嘗不然,等而下之,凡宗教家莫不皆然,非可以專稱儒也。[19]
“儒”之一字,古人解作“柔”字,……所謂“柔”者,馴擾之意也。然周初“儒”字,未必與此同義。……儒為有道術者之通稱,以此可知九流中“儒家流者”之儒,即《周禮》“儒以道得民”之儒。[20]
“儒”作為先秦術士之一種,其性質(zhì)亦雜;“儒”訓為“柔”,因為受教育故而馴擾,則“儒”又只是宗教家或思想家之一種。“儒”起初含義駁雜,其后方才演化為“‘儒家流者’之儒”,意思漸近于后世的一般理解。而且,章太炎還說:
人性本剛,一經(jīng)教化,便而馴擾。……然太柔而失其天性,則將并其生存之力而亦失之。以故,國家形成,不得不留些剛氣,以相撐住。(《儒行大意》)
這么說來“儒”也不可一味使之“柔”,一味教育而失其天性,還當有“剛氣”,故剛?cè)峒婢撸綖椤罢嫒濉薄R虼耍绿姿^“儒”與“儒學”,既要講求“儒者之業(yè)”,“修己治人,不求超出人格”,儒者的教化當是“實學”;又要講求“儒者之行”,要有“氣節(jié)”,“所謂儒者,亦即人格完善之謂也”,儒者造就的是“堅苦卓絕、奮厲慷慨之士”。
一方面,儒者之業(yè),源于先秦之大司徒,故“專以修己治人為務”。司徒,執(zhí)掌地方教化之官,故章太炎說:“儒家主教化,故謂其源出教官。”[21]他還說:
夫儒者之業(yè),本不過大司徒之言,專以修己治人為務。……孔子平居教人,多修己治人之言,及自道所得,則不限于此。修己治人,不求超出人格,孔子自得之言,蓋有超出人格之外者矣。[22]
因為儒者主教化,故以修己治人為務,然而自孔子以來的儒者,除了講求修己治人之道,還有講求性天之道,也即有超出人格之外的學說。不過在章太炎看來,這類孔子那里偶然的“自道所得”“超出人格之外者”,不應當成為“儒學”的主體。故而他說:“儒者之業(yè),在修己治人,以此教人,而不以此為至。……超出人格之語,不輕告人也。”[23]這也就是他所理解的性與天道“夫子罕言”的意思。
基于上述學理上的主張,章太炎對于歷代的儒學作了獨特的批判,先看其論先秦儒家:
孔、顏自道之語,皆超出人格語。……子思、孟子均超出人格,……然二家于修己治人之道,并不拋棄。
荀子語語平實,但務修己治人,不求高遠。[24]
《論語》一書大體講修己治人,然其中孔子、顏回的“自道之語”則超出人格,后來的子思、孟子的書中則也多有超出人格的,因此章太炎認為傳統(tǒng)的“四書”中的《中庸》與《孟子》不能作為“國學之統(tǒng)宗”[25],不過他還是強調(diào)無論孔、顏,還是子思、孟子都不拋棄修己治人之道。再往后則是荀子,章太炎指出其書的平實,而且明顯屬于“但務修己治人,不求高遠”的儒家正宗,這一點很值得注意。漢代以后的儒家,則明顯分為兩派:
論漢以后之儒家,不應從宋儒講起,六朝、隋、唐亦有儒家也。概而言之,須分兩派:一則專務修己治人,不求高遠,一則顧亭林所譏“明心見性”之儒是矣。修己治人之儒不求超出人格,明心見性,則超出人格矣。[26]
漢以后的六朝、隋唐至于宋代,儒家的兩派,一則傳統(tǒng)的“修己治人,不求高遠”;一則“明心見性,超出人格”。章太炎說:
明心見性之儒,謂之為禪,未嘗不可。惟此所謂禪,乃四禪八定,佛家與外道共有之禪,不肯打破意根者也。昔歐陽永叔謂孔子罕言性,性非圣人所重,此言甚是。儒者若但求修己治人,不務談天說性,則譬之食肉不食馬肝,亦未為不知味也。[27]
講到了宋明儒學中的心性一路,他便以為“謂之禪學,未嘗不可”,雖未全然否定,但也摒棄得差不多了。他還說:“大概亭林、船山……要皆專務修己治人,無明心見性之談也。”[28]諸如顧炎武(亭林)、王夫之(船山)以及陸世儀、顏元等明清之際的儒者,大多反對儒家中的“談天說性”一路,將之看作禪學,凡是講求“明心見性”便是外道、異端,“非圣人所重”,儒學如少了這一路的學術,也不失其完整性,故而“譬之食肉不食馬肝,亦未為不知味也”。此處章太炎如此說,則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抗日風云之下,他便想到了明清之際,想到了顧、王,因此細分儒學之“超出人格”與否了。
另一方面,章太炎特別倡導《儒行》篇,從“儒者之行”上談儒學,則是倡導講求踐行的“人格完善”之學。源于時代背景的激發(fā),他晚年講儒學十分在意造就“堅苦卓絕、奮厲慷慨之士”。他在《國學之統(tǒng)宗》《儒行大意》等講演之中,都在強調(diào)這一點。他說:
專講氣節(jié)之書,于《禮記》則有《儒行》。《儒行》所述十五儒,皆以氣節(jié)為尚。……無勇氣,尚不能為完人,此余之所以必標舉《儒行》也。[29]
十五儒中,亦有以和平為尚者,然不若堅苦卓絕、奮厲慷慨者之多。……細讀《儒行》一篇,堅苦慷慨之行,不外高隱、任俠二種,……此種守道不阿、強毅不屈之精神,今日急須提倡。[30]
所謂“標舉《儒行》”,其實就是標舉氣節(jié),倡導道德踐行之中的堅苦卓絕、奮厲慷慨,守道不阿、強毅不屈的精神,此種精神不可或缺,方才是儒者之“完人”“成人”。因此章太炎還說:
試以《論語》相較,《論語》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繼而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以今日通行之語言之,所謂“成人”,即人格完善之意,所謂“儒”者,亦即人格完善之謂。[31]
《儒行》篇所說的“十五儒”,與《論語》“子路問成人”章的意思相合,也即智、仁、勇三達德的結合,特別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的精神在,方才為“成人”,方才是“人格完善”,這才是“儒”之真精神。這一層意思,章太炎在《國學綜統(tǒng)宗》中有進一步的闡發(fā):
《儒行》十五儒,未必皆合圣人之道。然大旨不背于《論語》,《論語》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為士矣。子路問成人?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士與成人,皆是有人格之意。反之,不能為人,即等于禽獸。《論語》所言,正與《儒行》相符。《儒行》見死不更其守,即《論語》見危授命之意,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即《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之意,可見道理不過如此,《論語》、《儒行》,初無二致。[32]
《儒行》篇所載的儒者之行,并不都合于圣人之道,但大旨與《論語》一致,只有“見死不更其守”“見危授命”的精神在,方才是“人格完善”,強調(diào)氣節(jié)對于人格的重要性,其實也就是從另一角度來說儒學的核心精神為“修己治人”。因此,章太炎強調(diào)儒者,就是“人格”完善之人,有氣節(jié)之人,否則不但不是儒者,甚至不能為人,等于禽獸。
再就氣節(jié)之重要性而言,章太炎在《諸子略說》《國學之統(tǒng)宗》之中也對歷代儒者,作了獨特的批判:
儒者修己之道,《儒行》言之甚詳,《論語》亦有之,曰“行己有恥”,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修己之大端,不過爾爾。范文正開宋學之端,不務明心見性而專尚氣節(jié),首斥馮道之貪戀。《新五代史》之語,永叔襲文正耳。其后學者漸失其宗旨,以氣節(jié)為傲慢而不足尚也,故群以極深研幾為務。于是風氣一變,國勢之弱,職此之由。宋之亡,降臣甚多,其明證也。明人之視氣節(jié),較宋人為重。[33]
然而兩漢人之氣節(jié),即是《儒行》之例證。……宋亡,而比跡馮道者,不知凡幾,此皆輕視氣節(jié)之故。如今倭人果滅中國,國人盡如東漢儒者,則可決其必不服從。如為南宋諸賢,吾知其服從者必有一半。是故欲求國勢之強,民氣之尊,非提倡《儒行》不可也。[34]
儒學的修己治人之道,也即“行己有恥”,也即“不務明心見性而專尚氣節(jié)”,兩漢儒者的氣節(jié)最為典型,至于宋代則還有范仲淹(范文正)與歐陽修(永叔)駁斥馮道之流的喪氣節(jié),然而后來卻漸失儒學宗旨,“以氣節(jié)為傲慢”便會“以極深研幾為務”,風氣一變,則國家積貧積弱,故而在抗日之際,章太炎極力倡導氣節(jié),當如東漢儒者,不當如南宋儒者,當講氣節(jié),不當講“極深研幾”的性天之學。說到南宋儒者,章太炎對于朱熹、陸九淵都有批評:
朱、陸為無極、太極之枝節(jié)問題,意見相反,書函往復,互相譏彈,幾于絕交,不關過失,已使氣如此,何況舉其過失乎?有朱、陸之人格,尚猶如此,何況不如朱、陸者乎?[35]
這一批評是從“人格完善”的立場出發(fā)的,可以說有一點吹毛求疵,朱、陸書函往復專論無極、太極,這在章太炎看來都是“極深研幾”的性天之學,且屬于枝節(jié)問題,故原本意義不大。況且朱、陸的論辯,其中有“互相譏彈,幾于絕交”,表現(xiàn)為任性使氣,也即“人格”有不夠完善之處。
章太炎晚年所講的“儒學”之涵義,有著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即學理層面的“儒者之業(yè)”與踐行層面的“儒者之行”,而在此種涵義形成的背后,則還有抗日的歷史背景。這一點對于理解章太炎的“儒學”觀而言絕對不可忽視,正如其早年的“儒學”觀的背景則是反滿一樣,雖基于思想本身,但亦有時代的內(nèi)驅(qū)力在起作用。
三、“儒學”與經(jīng)、史之關系
章太炎晚年倡導讀經(jīng)、讀史,經(jīng)常談論經(jīng)、史之重要,并有《論讀經(jīng)有利而無弊》《論讀史之利益》等多篇講演錄。至于如何看待經(jīng)、史,則另有《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該文對于經(jīng)、史、儒三者之關系的演繹,值得特別重視。
總的來看,章太炎晚年論經(jīng)、史,當是從其獨特的“儒學”觀出發(fā)的,也即從“修己治人”這一總綱出發(fā)的。其基本的觀點則有三:其一,經(jīng)衍而為儒家、史家;其二,六經(jīng)皆史之說;其三,經(jīng)、史二部合于儒。這三點其實也是一回事,在此民族危亡、國家淪喪之際,講“國學”,也即講“儒學”也即講“經(jīng)史”,而非講宋儒以及顧、高之“理學”。因此,章太炎說:“若至經(jīng)史道喪,儒學廢絕,則吾炎黃裔胄,真淪于九幽之下矣。”[36]
先看第一點,章太炎認為經(jīng)衍而為儒家、史家,經(jīng)部修己治人全具,而儒、史二家則分別發(fā)展了修己、治人,“源一流分”:
經(jīng)之所該至廣,舉凡修己治人,無所不具。其后修己之道,衍而為儒家之學。治人之道,則史家意有獨至,于是經(jīng)、史遂似判然二途。
大抵提出宗旨曰經(jīng),解說之者為說。簡要者為經(jīng),詳盡者曰說曰傳。后世儒家、史家,辭繁不能稱,遂別稱為子、為史,溯其朔一而已矣。[37]
這是從文獻之源流來說的,經(jīng)部之學涵括最廣,修己之道、治人之道無所不具,《六經(jīng)》后來流衍而分為兩大宗,一為儒家,以修己之道為主;一為史家,以治人之道為主。為什么經(jīng)、史、儒分途?他認為主要是因為后世對于經(jīng)部的解說漸趨“辭繁”,有經(jīng)之說、經(jīng)之傳之類,分別發(fā)展為子部、史部之學,儒家則為子部之大宗,“儒家之入子部,……惟因篇帙太繁,不得不揭稱儒家以冠九流之首。”[38]然而追溯其源頭,則儒(子部)、史都是“源一流分”而已。章太炎還說:
今教人讀經(jīng),要在策人記誦,而史傳及儒家學說,無不當悉心研究。儒之與史,源一流分,雖儒談政治,史亦談政治,而儒家多有成見,漸與史有門戶之分。[39]
讀經(jīng)重要,故而儒學、史傳也應當悉心研究。雖然說儒、史都源于經(jīng)部,都在談論政治,然而在章太炎看來,儒家“多有成見”,相對而言則史傳的特點在于客觀記錄歷代治人之跡。
第二,對于“六經(jīng)皆史”論的新詮,在強調(diào)史為《六經(jīng)》共同之“流裔”的同時,又強調(diào)了史學對于民族意識的意義。章太炎說:
古無史之特稱。《尚書》、《春秋》皆史也,《周禮》言官制,《儀禮》記儀注,皆史之旁支。禮、樂并舉,樂亦可入史類。《詩》之歌詠,何一非當時史料。大小雅是史詩,后人稱杜工部為詩史者,亦以其善陳時事耳。《詩》之為史,當不煩言。《易》之所包者廣,關于哲學者有之,關于社會學者有之,關于出處行藏者亦有之。其關于社會進化之跡,亦可列入史類。故陽明有六經(jīng)皆史之說,語雖太過,而史與儒家,皆經(jīng)之流裔,所謂六藝附庸,蔚為大國,蓋無可疑。[40]
章太炎發(fā)展了王陽明、章學誠等人的“六經(jīng)皆史”論[41],進一步將之細化,在《六經(jīng)》之前“無史之特稱”,《尚書》與《春秋》為史無疑義;而《周禮》與《儀禮》則因為談論官制、儀注,故被認為是“史之旁支”,再者,禮、樂亦可入史;《詩經(jīng)》則作為史料,還作為史詩,故歸入史類也無疑義;《易經(jīng)》本色包容廣大,而其中有“社會進化之跡”,故亦可入史類,這么看來“六經(jīng)皆史”之說,“蓋無可疑”了。此后的史部之學,都為《六經(jīng)》之“流裔”,無論編年、紀傳之史書,或是史詩,都可以說是《六經(jīng)》(六藝)之附庸,而后“蔚為大國”。然而與儒家相比,史家有著其獨特的重要性:
承平之世,儒家固為重要。一至亂世,則史家更為有用。如《春秋》“內(nèi)諸夏外夷狄”,樹立民族主義,嗣后我國雖數(shù)亡于胡,卒能光復舊物,即收效于夷夏之閑也。[42]
史即經(jīng)之別子,無歷史即不見民族意識所在。[43]
由此可知,他之所以在晚年講國學之時,總將儒學與史學并重,其根本在于當時屬于亂世,則史學特別重要,因為史學位“經(jīng)之別子”,然為“民族意識所在”,只要史書在,就能收效于夷夏之防,就能光復中華。
第三點,其實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經(jīng)、史二部合于儒。章太炎說:“若六經(jīng)皆史之說,微有語病,因經(jīng)所含不止史學,即儒家之說亦在其內(nèi)也。”[44]也就是說“六經(jīng)皆史”說,在明晰史學之源流、梳理史料之類型上有其獨特的價值,然卻將《六經(jīng)》與儒家的天然聯(lián)系給模糊了,故而章太炎指出其中的“微有語病”。儒家的重要性,一在于修己之道的“燦然大備”;另一在于兼有“論及政事”,故而史家擅長的治人之道,亦可合于儒家。章太炎指出:
孔子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禮》、《樂》本以教人修己。一部《論語》,言修己之道更多。今《論語》入經(jīng)部,實則《論語》為孔氏一家之書,亦儒家言耳。《論語》既入經(jīng)部,則若《孟》、《荀》等無一不可入經(jīng)部。惟因篇帙太繁,不得不揭稱儒家以冠九流之首。后人疑《孟子》不應入經(jīng)部,如論其源流,實無大背謬也。經(jīng)兼修己治人,史則詳治人而略修己。自《論語》出而修己之道燦然大備,儒之可重者在此。[45]
儒家之學,源于《六經(jīng)》,發(fā)展《詩》與《禮》《樂》修己之道,《論語》與《孟子》后來進入經(jīng)部,在章太炎看來甚至連《荀子》一書也可以入經(jīng)部,只是因為“篇帙太繁”,所以許多可入經(jīng)部的儒家之書,不得不放在子部,然而也是子部“九流之首”。至于史家“詳治人而略修己”,而其治人的功能,在儒家之言當中也有不少。章太炎說:
儒家之言,關于修己之道獨多,論及政事者亦不少。……原夫史之記載,多帝王卿相之事,罕有言及齊民。舜雖耕稼陶漁,終登帝位,史亦不能詳其初事。周公制禮作樂,而禮猶不下庶人,與齊民修己鮮涉。惟孔子出身編戶,自道甘苦,足使人得所效法。夫子之賢于堯、舜,亦其地位使然也。孔子以前,為帝王而立言者實多,為平民而立言者蓋寡。東家之邱,人固以細民易之。孔子亦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則夫子于細民鄙事,能者實多,故能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不改其樂。以歷經(jīng)困厄之人,甘苦自知,言之自能親切,而修己之道亦因之圓滿。其后孟、荀二儒,益能發(fā)揮盡致。《漢志》入《孟》、《荀》于儒家者,以分部時當然,實則淵源無異也。如此則經(jīng)、史二部,亦固可合于儒。[46]
儒家再某種角度上看,可以涵括史家的功能,一是因為論及政事者不少,另一則是因為儒家不只是記載“帝王卿相之事”,還記載“細民鄙事”,“為平民而立言”。在章太炎看來,因為孔子出身編戶,地位不同,故而能做許多堯、舜、周公所不能。還需要再強調(diào)的是,對于政事,也即治人之道的講求,其實就是修己之道的“圓滿”,比如《孟子》《荀子》二書列為儒家,而其中論及政事者實多,這也是經(jīng)、史合于儒的明證。因此,章太炎指出:“然無儒家,則修己之道不能圓滿。而治人之道,欲其運用有方,則儒家亦往往有得之者。”[47]也就是說,儒家之學,更好的承載了經(jīng)學的功能,故而是修己之道的“圓滿”與治人之道的“運用有方”。所以說,儒學與經(jīng)、史之學雖有分別,然而儒學又能融合經(jīng)、史二學。
章太炎晚年還有《經(jīng)學略說》等講演,也是以“六經(jīng)皆史”之說,將經(jīng)學與史學進一步關聯(lián),將經(jīng)學文獻化。然而其文獻化的目的則是突破理學時代的“儒學”觀,從而重新建構起新的“儒學”來了。
什么是經(jīng)?章太炎說:
經(jīng)之訓常,乃后起之義。《韓非·內(nèi)外儲》首冠經(jīng)名,其意殆如后之目錄,并無“常”義。今人書冊用紙,貫之以線。古代無紙,以青絲繩貫竹簡為之。用繩貫穿,故謂之經(jīng)。經(jīng)者,今所謂線裝書矣。[48]
“經(jīng)”字不可訓解為“常”,經(jīng),也就是經(jīng)緯之線,故經(jīng)書也即線裝書,更為確切地說,則是最早的線裝書,線裝的竹簡、木牘等形制的書籍。經(jīng)書又因為孔子的整理,而分為六類,也即“六經(jīng)”。章太炎還說:
《詩》《書》《禮》《樂》乃周代通行之課本。……自孔子贊《周易》、修《春秋》,然后《易》與《春秋》同列六經(jīng)。以是知六經(jīng)之名,定于孔子也。[49]
“六經(jīng)”之名定于孔子,而“六經(jīng)”也即六類經(jīng)書,其形成過程決定于孔子:
六經(jīng)須作六類經(jīng)書解,非六部之經(jīng)書也。禮,今存《周禮》、《儀禮》。……春秋時任引《逸周書》皆稱《周書》,《藝文志》稱《逸周書》乃孔子所刪百篇之余,因為孔子所刪故不入六經(jīng)。又《連山》、《歸藏》,漢時尚存,與《周易》本為同類,以孔子不贊,故亦不入六經(jīng)。實則《逸書》與《書》為一類,《易》同為一類,均宜稱之曰“經(jīng)”也。[50]
“六經(jīng)”也即六類經(jīng)書,禮類即《周禮》、《儀禮》;書類即《尚書》、《逸周書》;易類即《周易》與《連山》《歸藏》。再者,還當區(qū)分經(jīng)與傳:
今所傳之十三經(jīng),其中《禮記》、《左傳》、《公羊》、《谷梁》均傳記也,《論語》、《孝經(jīng)》,《藝文志》以《詩》、《書》、《易》、《禮》、《春秋》同入“六藝”,實亦傳記耳。[51]
在章太炎看來,《禮記》為說禮之傳,而《左傳》《公羊》《谷梁》則為《春秋》之傳。甚至《論語》與《孝經(jīng)》二書,也是傳記,其解說的是“六經(jīng)”,故同入“六藝”。
經(jīng)部之書,也就是由經(jīng)書本身與解說經(jīng)書之傳組成,然而對于經(jīng)書的解說則日益“辭繁”,故而成為子、史二部,故“史與經(jīng)本相通,子與史亦相通。”[52]史部與“六經(jīng)”之關系,則是章太炎一再論說的:
史部本與《六經(jīng)》同類。《藝文志》“春秋家”列《戰(zhàn)國策》、《太史公書》,太史公亦自言繼續(xù)《春秋》。后人以史部太多,故別為一類。[53]
經(jīng)是古代的史書,史是近代的經(jīng)書,二者本來是一致的。……我們之所謂經(jīng),等于現(xiàn)代一般人所說的線裝書。[54]
由此可知,章太炎將經(jīng)、史都理解為線裝之書,史源于經(jīng),諸如《藝文志》等,漢代以后區(qū)分為二部,則是因為史部的書太多了。同樣的是,《孟子》《荀子》也是在解說經(jīng)書,這類解說太多故別列為子部。
經(jīng)、史、子、集的分類,在章太炎看來關鍵在于文獻形成的過程,時代的先后,至于重要性之區(qū)別則是其次的,或者說區(qū)別并不如古人所說的那么大:
經(jīng)術乃是為人之基本,若論運用之法,歷史更為重要。
夫人不讀經(jīng)書,則不知自處之道;不讀史書,則無從愛其國家。[55]
經(jīng)書所載,確實是“為人之基本”“自處之道”,然而經(jīng)書只是古典文獻之源頭,進一步運用“修己治人”之道,則還需要史書,史書承載的是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因此,讀經(jīng)與讀史同樣重要。:
所謂經(jīng)學之利者,何也?曰:儒家之學不外修己治人,而經(jīng)籍所載,無一非修己治人之事。……讀經(jīng)之利有二,一修己,二治人。[56]
通經(jīng)即可致用,今亦可言通史致用,史即經(jīng)也。……讀史致用之道有二,上焉者察見社會之變遷,以得其運用之妙,次則牢記事實,如讀家中舊契,產(chǎn)業(yè)多寡,了如指掌。[57]
經(jīng)學傳承的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也即修己治人之道,通經(jīng)致用,“致用”也即修己與治人。同樣,也可以說通史致用,具體而言則史書之“致用”比經(jīng)書更為客觀可察,上則“察見社會之變遷”,次則“牢記事實”,都可資于修己、治人。所以說章太炎強調(diào)的讀經(jīng)、讀史,與其重新建構“儒學”的觀念也是相通的。
四、結語
章太炎晚年講“國學”,有其獨特的時空背景,因為在無錫開講,故而從東林學派的顧憲成、高攀龍之“理學”講起。然而當時已是抗日風云高漲了,故而他要提出,“今日而講國學”,當由“談天論性”回歸“修己治人”;“適宜今日之理學”當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故而“正其名曰儒學。也就是說,因為又到了民族危亡之際,在吳中講學便要倡導顧炎武之說,以“修己治人之實學”代“明心見性之空言”。
至于“正其名曰儒學”,其中也有深層的意義,在其晚年講學時,有著對于孔子以來的歷代儒者的批判,雖說漢以后的六朝、隋唐至于宋代,儒家的兩派,一則傳統(tǒng)的“修己治人,不求高遠”;一則“明心見性,超出人格”。但是章太炎主張不提“理學”而提“儒學”,則在消除宋、明諸家遺留下來的那些“門戶之見”的同時,也在排斥孔子、子思、孟子以及宋、明諸儒的“性天”之類“超人格”之說,排斥近于“性天”說的、受西洋影響而建立起來的哲學、史學。轉(zhuǎn)而倡導回歸孔、孟原始儒學,也即由“談天論性”回歸“修己治人”,或者說在此過程中重構其新的“儒學”或“國學”體系,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主張便是棄朱子《四書》而取《孝經(jīng)》《大學》《儒行》《喪服》,組成“新四書”體系,并成為“國學之統(tǒng)宗”。
在此基礎上,其“儒學”之涵義,便有了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是學理層面的“儒者之業(yè)”,倡導的是修己治人之“實學”,而非“明心見性”之“空談”;另一是踐行層面的“儒者之行”,倡導的是“氣節(jié)”,而非“極深研幾”的“超出人格”之學說,造就的是“艱苦卓絕、奮厲慷慨之士”,“人格完善”之“成人”“完人”。也因為上述的“儒學”觀念,章太炎晚年論儒學與經(jīng)、史之關系,也以“修己治人”為中心:其一,經(jīng)衍而為儒家、史家,經(jīng)部修己治人全具,而儒、史二家則分別發(fā)展了修己、治人,“源一流分”;其二,六經(jīng)皆史之說,史家源于《六經(jīng)》,由附庸而“蔚為大國”,與儒家相比,則史家因其承載民族意識,故有著其獨特的意義;其三,經(jīng)、史二部合于儒,儒家的重要性,一在于修己之道的“燦然大備”;另一在于兼有“論及政事”,經(jīng)學傳承的主要是儒家的“修己”之道,而史家擅長的儒家的“治人”之道,故而必然都合于儒家。
總之,晚年的章太炎講國學,其時空背景必須給予特別的關注,民族危亡是其思考的重點,以此為核心去選擇批判儒學中的“談天說性”,批判西洋哲學、史學,回歸原始儒學的“修己治人”,重構新的儒學體系,讀經(jīng)、讀史也當重新探尋其利益所在。這么看來,簡單地將之歸入“保守”陣營,則模糊了許多思想因子,真正理解章太炎獨特時空背景之下的“儒學”思想,還有許多問題可以再做深度探討。
[1]學界對于章太炎早年的儒學觀成果頗豐,而看近期引發(fā)關注較多的則有陳壁生先生,他認為其《訄書》中的《訂孔》、《國故論衡》中的《原經(jīng)》《原儒》等著作發(fā)展“六經(jīng)皆史”論,使得經(jīng)學瓦解而成為文獻典籍,參見陳壁生《經(jīng)學的瓦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涉及章太炎晚年的儒學觀的論著較少,研究較為全面的有張昭軍先生的《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該書重點在于章太炎儒學思想的淵源、進程以及對儒學的學術研究,就其儒學觀的特點而言則研究不多。
[2]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頁479。
[3]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83。
[4]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7。
[5]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7。
[6]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8。
[7]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8。
[8]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8-509。
[9]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2。
[10]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2。
[11]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510-511。
[12]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8。
[13]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10。
[14]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09。
[15]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10。
[16]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11。
[17]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2-493。
[18]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3。
[19]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79。
[20] 章太炎:《〈儒行〉大義》,《章太炎國學講演錄》,中華書局2014年版,頁22。該文亦收錄于《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上)》,題為《〈儒行〉要旨》。文字略有不同,故本文選用前者。
[21]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79。
[22]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80。
[23]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80。
[24]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81-982。
[25]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79。
[26]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86。
[27]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93。
[28]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96。
[29] 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80、484。
[30] 章太炎:《〈儒行〉大義》,《章太炎國學講演錄》,中華書局2014年版,頁24-25。
[31] 章太炎:《〈儒行〉大義》,《章太炎國學講演錄》,中華書局2014年版,頁25。
[32] 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84。
[33] 章太炎:《諸子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993。
[34] 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84-485。
[35] 章太炎:《國學之統(tǒng)宗》,《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84。
[36]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9。
[37]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1。
[38]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5。
[39]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6。
[40]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1-592。
[41]“六經(jīng)皆史”之說,經(jīng)過章太炎的新詮,在近代引起新的關注。此處章太炎指出與王陽明之關系,而他在《歷史之重要》一文中則說:“經(jīng)與史關系至深,章實齋云‘六經(jīng)皆史’,此言是也。”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0。
[42]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6。
[43]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9。
[44]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9。
[45]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5。
[46]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5。
[47] 章太炎:《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96。
[48] 章太炎:《經(jīng)學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871。
[49] 章太炎:《經(jīng)學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873。
[50] 章太炎:《經(jīng)學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874。
[51] 章太炎:《經(jīng)學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874。
[52]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2。
[53] 章太炎:《經(jīng)學略說(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874。
[54] 章太炎:《經(jīng)義與治事》,《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上)》,頁455。
[55]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490。
[56] 章太炎:《論讀經(jīng)有利而無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566-567。
[57] 章太炎:《論讀史之利益》,《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頁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