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湯一介先生的思想與人生
一一評《湯一介傳(增訂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 干春松
編者按
2011年9月新華出版社出版了當代國學大師湯一介生平傳記《湯一介傳》。
2014年9月9日晚湯一介先生逝世。隨后在他的親朋好友和眾多學生的支持和鼓勵下,新華出版社在原書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增補,把湯先生傳記出版以后至逝世期間的故事增補至書里,以對湯先生的一生作一個完整的記錄?!稖唤閭鳎ㄔ鲇啺妫方洔唤槠拮訕拂煸茖彾ê?,近日正式出版,系當代國學大師湯一介生平唯一全傳。
對于人生的境界,向來有許多不同的描述,在儒家傳統中,深受人們認同的是《左傳》中提出的“三不朽”說。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有這樣一段話:“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叔孫豹和晉國的范宣子對于如何才能算得上“死而不朽”進行辯論時提出的標準。在叔孫豹看來,僅憑祖上的恩德而獲得的榮譽只能算是“世祿”而不能稱為“不朽”,唯有經過自己的努力,進而立德、立功、立言,且能持久被人認可,才能算作不朽。但是,儒家素來存在“希圣”“希賢”的精神追求,即使自己不能達到,但依然會朝著這一方向繼續努力。在我熟悉的人中,湯一介先生就是一個以“三不朽”為目標不斷努力的人。
立德:義不逃責、事不避難
作為著名學者湯用彤先生的哲嗣,湯一介先生繼承了家族“義不逃責、事不避難”的家訓。借用李中華先生的說法:如果僅就學術成就而言,湯用彤先生的許多貢獻或難以超越,但綜合來看湯一介先生算得上是“光前裕后”,作出了他自己的獨特貢獻。
如果以孔穎達“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的角度來理解立德的話,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建立一種規范,二是讓許多人受益。湯一介先生的很多工作都是具有建立規范的意義的。我們知道,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引領性的事件、開創一個時代風氣。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走向未來”“文化:中國與世界”等系列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思想潮流的一種風向標。而在這其中,湯一介先生創建中國文化書院的舉動很特別。當時社會上依然盛行對傳統文化進行否定性的評價,創立書院的舉動卻力圖改變幾十年來人們對于儒家徹底否定的思維定式,重新建立人們對文化傳統的溫情和敬意。這樣的做法為20世紀90年代的國學熱的興起,乃至21世紀之后的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奠定了基礎。
如果將“博施濟眾”抽象地理解為樂于幫助人,那么,大家都知道,湯一介先生和樂黛云先生都是熱心伸出援手的人。他們對待學生是如此,對待其他人也一樣。
湯一介先生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與樂黛云先生的堅貞感情。他們婚后不久,樂黛云就因為右派被下放,許多人讓他劃清界限,但湯一介先生因始終以“樂黛云同志”稱之,而被當時的主事者批評。他們自喻為未名湖畔的兩只小鳥,互相砥礪、互相啟發。在樂黛云先生的眼里:湯一介先生“做事情一板一眼,自己很累,看別人做不好又擔心。他想得多,總是很憂心,不像我,做不好也不會遺憾。湯一介先生知識廣博,卻幾乎沒什么其他愛好,不抽煙、不喝酒,不愛應酬。喜歡聽的歌也就那幾首,喜歡看的就是幾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知心朋友也就幾個。湯一介先生生活很樸素,吃的菜就那幾樣,對穿不太講究。他冬天戴的帽子是毛線的,想給他換一個皮的或呢的,他死活不同意。在很多人的眼中,湯一介性格內向,但他其實是個很重感情的人,很愛小孩,也很喜歡年輕人,只是他不大表現出來,和他聊久了,他會把掏心窩的話都說出來。”他對年輕人的關心,我自己亦有深刻的體會。因為他經常會閱讀年輕人的作品,看到其中的優點,他會鼓勵,使人如沐春風。
許多人對于湯一介先生參與梁效寫作組,多有微詞,對此,湯一介先生并沒有避諱,首先他自己很誠懇地說,參加“梁效”是一個錯誤。但我同意這樣一種看法:“雖有過錯,無心為惡”。如果我們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去評判一個人的行為,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
立功:中國文化書院、《儒藏》、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
所謂立功就是“功濟于時”。如果以20世紀80年代以后三十幾年的學術發展史來看,湯一介先生所進行的工作以“功濟于時”來評斷毫不為過。北京大學的李中華教授與湯一介先生共事多年,是湯先生許多學術組織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他說過:湯一介先生組織能力極強,他善于團結、整合力量。(《湯一介傳》,185頁)。這是學術界的共識,1984年,湯一介先生在王守常、李中華等先生的協助下,創辦中國文化書院,通過舉辦講習班的方式,使梁漱溟、馮友蘭等一大批宿儒重登講臺。而李澤厚、方立天、龐樸等先生,也借助這個平臺,展現他們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理解。中國文化書院編輯出版了許多著作,采取的都是兼收并蓄的態度。
當然,湯一介先生最為人了解的是他2003年開始組織編撰的《儒藏》。按照湯一介先生謙虛的說法,他當時已經年逾七十,進行系統哲學思考的最好的年華已過去,那么就利用他的學術見識和組織能力來進行大型的文獻整理工作。中國歷史上,有過佛教和道教的文獻集成工作,儒家的著作則沒有,他的倡議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湯一介先生亦在北京大學成立了“《儒藏》編撰和研究中心”。但是因為工作量巨大,要凝聚全國甚至世界的400多位學者,最初還存在大量的資金缺口,湯一介先生一方面是精心組織,另一方面則是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籌集民間資金。2014年,《儒藏》100冊出版,可以說,這個宏大的工程是湯一介先生以生命的力量來推動的。
2010年,湯一介先生創立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湯一介先生構想中的儒學研究院首先是一個整合性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整合在一起,共同做課題、帶研究生、開設儒學課程。儒學研究院的開放性并不局限于北京大學校內,而且還會擴大到全國甚至世界,湯一介先生辦儒學研究院的目標和宗旨有五句話:“放眼世界文化潮流,傳承儒學思想精粹,闡釋儒學特殊理念,尋求儒學普遍價值,創構儒學新型體系。”
立言:從真善美到新軸心時代的文化思考
湯一介先生說過,他真正從事中國哲學和思想研究是53歲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他最好的歲月被無數的政治運動所消磨。因此,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哲學家,但是,湯一介先生始終堅持不懈和樂此不疲的事是思考。不同階段,都提出了具有啟發性的觀點。2014年7月,在《湯一介集》出版座談會上,他總結了自己的思考歷程。他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上半葉的真善美問題。湯一介先生認為,應該有一種新的角度,即從真善美這三個方面來考慮哲學問題,即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和情景合一這三者的統一。第二個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框架問題。針對許多人認為西方文化是超越性文化,而中國文化則具有內在超越的特性的提法,湯先生提出了普遍和諧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湯一介先生關心的是文明沖突問題,觸發點是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他指出如果文明不能共存,世界就成為一個混亂的世界,就成為一個你爭我奪的世界,所以我們怎么看世界?就是要看是文明沖突還是文明共存?
進入21新世紀后,湯一介先生更多地關注哲學理論問題。延續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思考,構想創建中國解釋學的問題,即中國思想的敘述和建構的問題。再有一個是儒學與普遍價值的問題,湯一介先生從文化共存的思路出發,認為應該挖掘不同文化間的普遍價值意義,不應該只承認西方哲學有普世價值,而不承認各個民族文化間都有它的普世價值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把普世價值與普世主義分開,就是普世價值在各種文化中間都有它的因素。
2014年,習近平同志專門探望湯一介先生,在談話中,關心了《儒藏》編撰問題,肯定湯一介先生為中華優秀文化繼承、發展、創新作出了很大貢獻。這個評價對于湯一介先生來說是實至名歸的。湯一介先生的思考,并不是一個終點,我們應該將他的思考視為可以站立的肩膀,從而為中國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