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神在先秦主要有鬼神、神化、心神三個義項,作為心神之義的神是《莊子》所論之神的重點和特色。《莊子》對《老子》以道論神的思想作了進一步展開,全面考察《莊子》中出現的約112處神字,可以看到這些神皆與妙道大化有著密切關聯。本文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明、精神、神者、形神、心神、神氣等關鍵詞為線索對《莊子》之“神”展開全面論述,認為抱神、守神、全神是《莊子》養神修道的核心。道的虛無性同樣也是心神的根本,只有守神以靜、虛無玄漠、純素精一,才能全神,心神才能靈妙,才能與道相合而全生。
【關鍵詞】神人;神明;精神;心神;全神
“神”范疇在先秦大體上經歷了鬼神、神化、心神三個階段的演變,“鬼神”意義上的人格神以《尚書》、《詩經》等早期文獻為代表,在夏商西周三代這種意義上的“神”很流行,“神化”意義上本體化的形上妙道主要體現在《易傳》(約成書于戰國中期)中,而心神意義上的主體化的神在《莊子》(約成書于戰國晚期)一書中非常普遍。《莊子》中“神”絕大部分都是生命主體意義上的心神,這是《莊子》之神的主要特征,這種主體之神是先秦神觀念繼《易傳》本體之神之后的又一大突破。當然,《莊子》一書中也有宗教鬼神之神和神化本體之神,但其鬼神觀與西周以前的鬼神觀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有些神也不好嚴格分類為到底是鬼神之神、神化之神,還是心神之神?!肚f子》中共約有112處神字出現,有些神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形容詞修飾語,如“神龜”、“神農”、“神禹”、“神丘”、“神巫”、“神圣”等,這些詞語中“神”都沒有什么思想深意,故略而不論 [1]。下面主要是以鬼神、神化、心神這三個先秦神的主要觀念為參照,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氣、心神、神明、精神、形神等關鍵詞為線索,對《莊子》中的“神”作全面而逐步深入的解讀和詮釋。
在解讀《莊子》之神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老子》中的神?!独献印芬粫灿?/span>4章8處出現“神”字,分別見于第6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29章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第6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傮w上來看,可以說老子已經從大道的高度消解了傳統鬼神的神秘性,鬼神都要從屬于道的規律,而且在根本上神之所以靈是因為其能夠“得一”,這個一可以說就是道,也就是說神以道而靈。
一 鬼神、神人、神奇
在春秋之前,鬼神觀念甚為盛行,帝天作為最高人格神可以主宰一切。到了老子那里,“道”成為宇宙第一位的最高本源性存在,老子說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似乎是上帝之先祖。在這種“道”的視域下,鬼神就不再鬼魅、神秘,所以老子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第60章)。在《莊子》一書中,道也是第一位的存在,在大道面前,鬼神不再玄乎其玄、不可捉摸。“鬼神”一詞在《莊子》中共出現6次,第1次見于《人間世篇第四》:“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耳目內通,外于心知”即心齋坐忘的意思,這時候“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內心虛靜,光明就會升起,這樣來看“鬼神將來舍”實際上與“吉祥止止”意思是相通的,精神修養達到這種接近“道”的境界,鬼神都會來依附,何況人呢?[2]《天地篇第十二》說:“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从洝翟唬?lsquo;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應該說這里的“鬼神服”與“鬼神將來舍”也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所謂“無心得”也就是“無欲”、“無為”、“淵靜”的意思。鬼神為虛靜無為之大道所統攝,人修身以從道,就不會受到鬼神的侵擾?!短爝\篇第十四》說:“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阬滿阬。涂郤守神,以物為量。其聲揮綽,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人物世間為明,鬼神為幽,音樂演奏臻于道的化境,則“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這是說鬼神、日月各靜循其本位,天地一片和諧?!犊樞云谑氛f:“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這是講古代社會合于混沌大道,鬼神不擾亂世間。
此外,《達生第十九》說“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外物篇第二十六》說“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此兩則鬼神都是比較傳統的習慣用法,沒有多大思想意義。《大宗師第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這里“神鬼神帝”,章太炎據《說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認為“神”與“生”義同,“神鬼神帝”即引出鬼、引出帝[3];成玄英疏曰:“言大道能神于鬼靈,神于天帝,開明三景,生立二儀,至無之力,有茲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也。”[4]兩相比較,筆者還是傾向于成玄英的解釋,就是說“鬼神、上帝”之靈也是道使之然,道比鬼神、帝天更為根本。這種觀念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文哲學和理性精神崛起的重要標志之一。
《莊子》共出現“神人”一詞8次。開篇《逍遙游》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一點有可能是針對《左傳》所云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關于至人和神人的對比,《天下篇第三十三》也說“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這個序列是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這與《逍遙游》“至人、神人、圣人”的敘述序列有所不同。其實,在《莊子》一書中,“至人”(30次)、“真人”(19次)、“神人”三者似乎沒有什么實質性不同。《外物篇第二十六》也說“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此以“神人”、“圣人”、“賢人”、“君子”、“小人”為遞減序列,在這些論述中“神人”無疑都高于圣人。“神人”與后世所說神仙似乎很接近,《逍遙游篇》還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這種“神人”有“肌膚”,與人有著類似的形體結構,但其功能是超人的。這與《天地篇第十二》所說“上神”之“神人”似又有不同:“‘愿聞神人。’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這種“上神”與“光”化為一體,形體也與存在之光消融為一?!短煜缕愤€說“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精”與“乘光”可能意思接近,精氣也可以說是一種光。
《人間世篇第四》說:“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又說:“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不材”故能成其大,“不祥”故能全其生,神人無用無為,才能合于大道,在巫??磥須埲辈蝗患榈膭游铮谏袢丝磥硎亲罴榈?。這些都是從全身養生的角度來論證道的無用之大用?!缎鞜o鬼篇第二十四》說“是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神人不喜歡籠絡大眾,大眾聚集就會有矛盾(不比,不親和),有矛盾就會有危害,因此,神人無親無疏,守德溫和,順應自然,這也就是真人,這樣看,神人與真人是一致的[5]。
“神奇”一詞見于《莊子·知北游第二十二》:“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神奇”一詞在先秦似乎僅見于《莊子》此篇,歷代《莊子》注于此“神奇”二字皆少有深究,唯成玄英疏解《莊子》此段說:“夫物無美惡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則謂為神妙奇特,情之所惡者則謂為腥臭腐敗,而顛倒本末,一至於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異;彼之所美,此則惡之一。此之所惡,彼又為美。故毛墻麗姬,人之所美,魚見深入,烏見高飛。斯則臭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惡,何有定焉。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6]成玄英把“神奇”疏解為“神妙奇特”,結合《莊子》此篇稱“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朽”,我們可以說“神奇”是一種事物的美好和奇特超出我們的想象,此“神”有“美好”、“崇高”、“不可思議”等意味。究其原委,此“神奇”之神與“鬼神”、“鬼斧神工”之“神”似有關聯。但《莊子》這里說“神奇復化為腐朽”“腐朽復化為神奇”,也似乎婉轉地消解了鬼神之神的崇高神圣性,與《知北游篇》同時也說到的“道在屎溺”的思想旨寓似乎也是相通的。囿于郭象注,成玄英以《莊子》中“毛嬙麗姬”這個比喻來說明神奇、腐朽的相互轉化,似乎與《莊子》此段言說主旨有一定偏離。此段主旨是講萬物一體,“通天下一氣”,神奇、腐朽也是一體的,相互滋養又相互轉化,而兩者皆為大道整體的表現。如屎溺固然是腐朽,但屎溺同時也能滋養可口鮮美的蔬菜,鮮美的蔬菜又可敗壞或為人食用復化為腐朽。同樣,“生”為神奇、“死”為腐朽,但生死一體,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死、神奇/腐朽,都是以人為中心作出的主觀分化,兩者的根源實際上都是一個——沒有善惡美丑分別的、清靜無為的“道”。
《莊子》中有些“神”看起來似為傳統的“鬼神”之“神”,但實際上這種“神”是一種道化、理性化或者說是哲理化、本體化的“神”,與《易傳》所論之“神”、“神化”、“神明”[7]較為接近?!短斓氐谑氛f“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這可以借助《易傳》所說“通于神明之德”來理解,本原是道,立于道,可以通達神明不測之化境?!陡3诙?ldquo;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于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于無為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這里的“神”也應解釋為神明不測之化境,不應解釋為心神之神[8],對此郭象注是恰當的,他說“平氣則靜,理足順心則神功至”[9],宋人禇伯秀解此句也說“氣平而靜,心順而神,感而后應,迫而后動”[10],此兩解之神皆為神明莫測之義?!短斓赖谑氛f“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成玄英疏此“神之末”句曰“夫形德仁義者,精神之末跡爾,非所以跡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11],“精神之末跡”之精神實際是指天地精神,也可以說就是道?!吨庇蔚诙氛f“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成玄英疏解“不形而神”說“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油然無系,不見形象,而神用無方”[12],這里“妙萬物”“無方”都是借用《易傳》的話?!对阱兜谑弧氛f“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神化不測,但其間又有一定之天則、天理。
此外,《莊子》中還說“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應帝王第七》)、“用志不分,乃凝[疑]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達生第十九》),這些“神”也基本上是傳統意義上鬼神,但這些神實際上所強調的是只要專心致志、反復修習,人在智謀、技能上可以達到超出常人想象、出神入化的的境界。
二 神明、精神、神者
“神明”一詞在先秦文獻中經常出現,其最初也有著較強的人格神意味,后來逐漸德性化,甚至哲學化為一種本體性最高存在(這主要體現在《易傳》中)?!肚f子》中共出現“神明”7次,既有與《易傳》“神明”相通相近之處,也有其根本性的獨特之處?!短斓榔谑氛f“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天尊地卑是天經地義,是神明的安排,這里的“神明”象征著存在的最高意志?!吨庇蔚诙氛f“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李存山先生曾非常敏銳地指出這句話與《管子》“一物能化謂之神”、“一氣能變曰精”的思想相近[13],筆者認為這種“神明”與《易傳》的神明觀也較為接近,均指存在本體的變化妙道。
《天下第三十三》出現了4次神明: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配神明”與“稱神明之容”是一個意思,都強調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與神明為一,因此,神明是存在本體的最高德性,也是存在之為存在的最高統一性所在。“澹然獨與神明居”顯然與“配神明”、“稱神明之容”也是一致的,“神明”是“本”和“精”,只要純粹靜一、虛無恬淡才能與神明居,實際上這幾處神明都可以說就是指“道”。“天地并與,神明往與”,林希逸解釋說“天地并與,與天地同體也;神明往與,與造化同運也”[14],用“造化”來解釋神明大體上是不錯的,但大化與神明還是有所不同,神明是大化的動力因和統一性所在?!短煜碌谌烽_頭一段說“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緊接著又說“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可以說“原于一”實際上也是對“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的回答,由此似乎也可以說“神明往與”也就是“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的問題。類似“降神”之說,《莊子》中還有“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鬼神將來舍”與“神將來舍”應該是一個意思,即前者的“鬼神”鬼是虛指,神是實指,綜合這些來看,神與“天和”、“道”是統一的,其顯現與到來都需要“一”?!豆茏?middot;心術上》也說“虛其欲,神將入舍”,顯然這與《莊子》“神入舍”的問題是可以相互詮釋的,“舍”當指內心,虛靜專一是神在內心得以顯現的關鍵?!豆茏?middot;心術上》還說“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對《莊子》“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問題的解答,其邏輯是:神——明——獨——精——靜——宣——去欲,同樣,也是要“虛其欲”、“靜、精、獨”,神明才能顯現。
以上《莊子》中的“神明”均有本體大道之精的意味,與“道”和“精”相比,“神明”更突顯的是其無方性、不測性、妙不可言性,這種意義上的神明應該說與《易傳》中的神和神明也是統一的。但《莊子》中的“神明”有一處是專指人的精神、心神,《齊物論篇第二》“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莊子》中的神明指心神似僅此一處,這種心神意義上的神明觀念似乎是《莊子》之前的文獻所沒有的。
誠如“道德”一詞一樣,“精神”的最初意義也多是在本體或客體意義來使用的。“精”和“神”同時在一個語境下出現,在《管子》中已有多處,如說“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心術上》),但《管子》中并沒有“精神”一詞的直接連用。“精神”一詞連用在《禮記·聘儀篇》孔子論玉之德“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這里的精神是指玉的精和神。這時精神似乎是精與神的并列組合,而后來心神主體意義上的精神一詞似偏重在神。精與神的并提說明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密切關聯,筆者認為,精是指精氣,神是變化莫測,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功能體現。
《莊子》中有多處精與神兩字同時出現的語境,如《德充符第五》說“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顯然,這里的精和神都是指人體之精氣和心神了,于此也可見,《莊子》內篇雖無“精神”一詞的直接連用,但精與神已開始緊密并提?!短斓氐谑分姓f“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錢穆解此“物”和“精”引述《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可謂深得其旨,“物”、“精”、“曉”、“和”均指道體,所謂“深之又深”、“神之又神”實際上就是“冥冥之中”、“無聲之中”的意思,也即《老子》“玄之又玄”的意思,是不斷地趨于虛無,此“深”與“神”即虛無、心齋、坐忘之義,此“神”也與《易傳》所謂“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之謂神”旨趣相通。
《莊子》中共有“精神”一詞8處皆見于外在篇,這些“精神”有的是指天地本體的精神,有的是指主體人的精神。《天下第三十三》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顯然此精神為天地本體之精神?!犊桃獾谑濉氛f“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這里的精神也應指天地本體之精神,這種精神也可以說就是大道,與《管子·內業》所論精氣“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比較接近?!短斓赖谑氛f“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又說“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后從之者也”,這兩處的“精神”當指人的精神。《知北游第二十二》說“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這段話出現兩處精神,“澡雪精神”顯然指人的心神,而“精神生于道”則當指天地本體之精神?!读杏艿谌氛f“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這兩處精神均指人的心神。
天地精神接近于道,《莊子》明確說“精神生于道”,可見,道比精神更為根本,精神與萬物化生的關系更為直接密切。天地有天地的精神,萬物有萬物的精神,人有人的精神,精是生命的根本能量,是生命力的象征,神是精的靈明妙用功能的展現。與萬物相比,人的神最為靈明。同時,人的精神與天地精神又是息息相通的,人的精神是天地精神的一部分,內心純粹虛靜,就能使人之精神與天地精神匯通為一,從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而關于心與精神的關系,宋人林疑獨說得很好,他說“心者精神之宅,靜之則精一而神全,撓之則精竭而神疲,精一神全則其心圓明,何所不照?”[15]當然,這些都是從修道養生這個根本道理上來說的,對常人而言,人的精神的旺盛更多的是從食物中來攝取精氣營養來維持生命。
《莊子》中出現“神者”一詞達8次之多,以前的莊學研究對這個詞沒有多少特別關注,實際上要解釋清楚這些“神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神者”首次出現于《知北游第二十二》:
冉求問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這里的“神者”指不假思慮、靈明之心的當下直通的契悟,這種靈明直覺心相當于《易傳》所說“圓而神”直覺心,而“不神者”是指邏輯思慮心,相當于《易傳》所說“方以智”理性智慧。
“神者”一詞第二次出現在《徐無鬼第二十四》,其故事背景是徐無鬼第二次前去拜見魏武侯,武侯以為他是來求官的,徐無鬼說“
《外物第二十六》說:“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游。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這里的“神者”歷來注解也多從“心神”解,大自然山林風光讓人心曠神怡?!读杏艿谌氛f:“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賈不齒;雖以事齒之,神者弗齒。”郭象說“要能施惠,故于事不得不齒,以其不忘,故心神忽之,此百姓之大情也”[17],那么,這里的“神者”也是心神的意思。《列御寇篇》還說到“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這里“明者”,郭象注曰“夫執其所見,受使多矣,安能使物哉!”,其注“神者”曰“唯任神然后能至順,故無往不應也”,成玄英疏曰“神者無心,寂然不動,能無不應也”[18]。那么,我們也可以把這里的“神者”從心神這個向度來解釋。
三 形神、心神、神氣
《莊子》中出現的約112處“神”字,實際上這些“神”絕大部分都是從心神、形神意義上來講的,這種意義上的“神”是新興的,在戰國中期以前應該說是沒有的。這種“神”觀念在《莊子》內篇中就已經出現了,如《逍遙游篇第一》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顯然,這里其“其神凝”與“神人”之神就不是一個意思了,“神凝”是講心神、精神虛靜專一,這樣的精神狀態能對周圍的生物存在產生有益的影響,使植物不生病、五谷豐登?!娥B生主第二》也說“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大宗師第六》說“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乘之,豈更駕哉”,顯然,這些“神”都是指心神。
這種意義上的神在《莊子》中常常與“形”并提,如《在宥第十一》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所謂“抱神以靜、神將守形”,這讓我們聯想到《老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實際上“抱”字在《老子》中出現6次,在《莊子》中出現12次,多有養生之義,《莊子·庚桑楚第二十三》也轉引老子的話說“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顯然這種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抱一守靜,形神合一,是老莊養生學的根本原則。關于“抱神”,《莊子》還說“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性”字《老子》、《莊子·內篇》中還沒有出現,但在《莊子》外雜篇中有86次之多,“性命”、“性情”等復合詞也開始出現,“性”為天然本質,“神”為心識之主,“體性”即順著自然本質[19]。“抱神”在《莊子》中也可以說就是“守神”的意思,《天運第十四》說“涂郤守神”,成玄英疏曰“涂,塞也;郤,孔也。閉心知之孔隙,守凝寂之精神。郭注云‘塞其兌也’”[20],這也可以說即《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的意思,與此類似,《黃帝內經》也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素問·上古天真論》)?!犊桃獾谑濉氛f“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與神為一”也可以說就是與虛寂純素之道為一。
“抱神以靜”、“涂郤守神”則神全,關于“神全”,《天地第十二》說“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達生第十九》也說“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神全”也可以說就是“神不虧”,《刻意第十五》說“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純素、純白、純粹都是《莊子》中非常重要的況道之語,《天地第十二》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神生不定”即心神不定、內心雜亂焦灼、不清靜、煩惱多,此養生之大忌。養生可以從養形、養精、養氣等方面著手,而最為重要的莫過于養神、守神、抱神以靜、全神?!犊桃獾谑濉氛f“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這句話全面概況了《莊子》的養神之道,首在純粹[21]、靜一、無為、不雜不變,這是從靜的方面來講,其次“動而以天行”,行動按照大道自然規律來辦事,此也即《在宥第十一》所說“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神動而天隨”,無為而無不為,這也可以說就是老莊的內圣外王之道。
《莊子》中雖無“心神”一詞的直接組合,但已多次出現心神并提的情況,如《在宥第十一》說“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對此句主旨,郭象注曰“坐忘任獨,渾沌無知,而任其自復”,成玄英疏曰“魂,好知為也;解釋,遣蕩也。莫然,無知;滌蕩心靈,同死灰枯木”[22],林希逸說“解去有心之心,釋去有知之神,無魂猶無知也”,褚伯秀說“心者神之舍,養以無為則神全,神全斯足以化物。自墮爾形體,至莫然無魂,乃心養之訣”[23]??傊?,這里需要解脫、釋放的心神可以說是被異化了的心神,需要通過“解”“釋”來恢復其本然狀態?!读杏艿谌氛f“仲尼方且飾羽而畫,從事華辭,以支為旨,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郭象注曰“今以上民,則后世百姓非直外刑從之,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復自得于體中也”[24],這里的心神則是中性的,或者說是本然意義上的心神。
后世道家養生奉精、氣、神為人的生命三寶,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說,認為神實際上也是氣,是一種最精純、靈敏的氣。在《莊子》中,“神氣”一詞的直接組合已經開始出現,《天地第十二》說“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聯系其敘事背景,這里的“神氣”實際上是多指心智思慮,是外露張揚的神氣?!短镒臃降诙弧氛f“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這里的神氣是中性的,即指神之氣,或者說是神統攝下的氣,神氣不變是不憂不懼、從容淡定的一種狀態。
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諸子興起,百家爭鳴,大大推進了中國思想的理性化展開。就神觀念而言,神完成了由外在人格神到內在心神的轉變,其轉變的中間環節是以《易傳》為代表的作為本體變化妙道的神?!兑讉鳌氛f“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就是說本體之神化妙道需要人來顯明,進一步推進,人心即神,《易傳》所說“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無方”、“圓而神”、“妙萬物”等對對本體化道之神的闡發也可以用來指心靈之神。心一旦脫落感官物欲,就會獲得一種無限的清靜自由,心神象道一樣能妙應萬物、貫穿通透萬物,可以說即心即道即神,所以《莊子》中也說“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天道第十三》)、“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田子方第二十一》)。即心即道即神,在《莊子》中也可以說即是真,《漁父第三十一》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反過來,如果人們內心充滿物欲,虛偽心、嫉妒心、攀比心、名利心不斷,各種成見固執膠著,那么其心不能虛無清靜,慢慢也就不靈不神了,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則陽第二十五》)。
從以上述論,可以看到,《莊子》中的神與妙道發生了密切的關聯,就此而言,這可以說是對《老子》相關思想的展開,而最為重要的是《莊子》中的神與心靈發生了內在關聯,作為心神意義上的神是《莊子》所論之神的重點和特色所在。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哲學動態》2015.8
注 釋
[1]《莊子·天道第十三》說“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況人道乎”、“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這2處的“神”也是一般意義上形容詞“神圣”的意思,在文中也不作詳論。
[2]“鬼神將來舍”,實際上鬼這里應是虛指,神是實指,“鬼神將來舍”也可以說就是“神將來舍”。“神將來舍”見于《莊子·知北游第二十二》說“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對此,下面會再作討論。
[3]引自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29頁。
[4]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48頁。
[5]值得注意的是,“神人”一詞雖然早在《尚書》、《左傳》等文獻中就已經多次出現,但在《莊子》之前的這些文獻中,“神人”多是并列詞指“神”和“人”,如《尚書·舜典》說“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左傳·成公元年》說“神人弗助,將何以勝”?!肚f子》中的“神人”一詞是偏正結構的,這種作為修道成為真人意義的神人在先秦文獻中是少見的。
[6]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冊,北京:中華書局,第733、734頁。
[7]《易傳》論神說“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8]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翻譯此句為“要寧靜就要平氣,要全神就要順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719頁)、馬恒君《莊子正宗》的翻譯是“想心靜就要平氣,想神安就要順心”(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頁),這兩個譯文似都傾向于把神理解為心神。
[9]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下冊,第817頁。同頁,成玄英疏曰“夫欲靜攀援,必須調乎志氣,神功變化,莫先委順心靈”??梢?,郭象、成玄英都不把這里的神解為心神。
[10](宋)儲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七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11]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冊,第487頁。
[12]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冊,第737頁。
[13]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頁。
[14]林希逸《莊子口義》卷十,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15(宋)儲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四十,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16]關于“神”與“不自許”的關聯出現,《莊子·則陽第二十五》也有說“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顛冥乎富貴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這里的“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顛冥乎富貴之地”在句讀上就有分歧,另說句讀為“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顛冥乎富貴之地”。那么這里的“不自許”如何解釋,其與“神者不自許”能否統一解釋,這是筆者目前感到困惑的一點。
[17]郭慶藩《莊子集釋》下冊,第1053頁。
[18]郭慶藩《莊子集釋》下冊,第1064頁。
[19]關于性與神,《莊子·天地第十二》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呂惠卿注曰“命則有分而無間,性則保神而不失,神則妙萬物而充塞乎天地之間者也”,禇伯秀說“物物各有生理,唯神主之,能保其神,儀則自偹”(《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三十六),那么,這里的神為妙萬物、主萬物之神,不限于人。
[20]郭慶藩《莊子集釋》中冊,第505頁。
[21]以純粹論神,《莊子·刻意第十五》也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
[22]郭慶藩《莊子集釋》中冊,第391頁。
[23](宋)儲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三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24]郭慶藩《莊子集釋》下冊,第1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