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詹石窗
■演講人簡介:
詹石窗先生現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世界道家聯誼會副會長等職。
他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道學精華集成”(首席專家)等十多個課題。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中國道家之精神》等30余部。
■編者按:
11月25日,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江西鷹潭開幕,本次論壇以“行道立德、濟世利人”為主題。道家文化是支撐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與儒家一起成為中華文化的兩大主干。道家文化的很多優秀理念,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加強個人道德修養都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上善若水”就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精神。
■精彩閱讀:
□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根據,它化生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這就是“上善”,也就是“大道”。它的主旨是什么呢?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上善若水,慈愛真誠。利生萬物,不爭功利。合時謙下,微妙蘊理。”
□“上善”不僅可以指導修命,而且可以指導修性。從某種意義上看,修性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修養。從具體行動來說,就是主張多行善事。
□所謂“天人合一”、“性命雙修”,其人生智慧概括起來就是慧觀天道,一舉一動合于天道。落實到具體的精神修養方面來,也就是“抱元守一”。
道家的“上善”精神
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探討道家文化課題。
大家知道,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晚宴講話時曾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格言,有朋友希望我講一講《道德經》這句話的內涵和生活價值。我今天就以“上善若水”為題,談談感想。
什么叫“上善若水”?歷史上以及當代的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解釋。我覺得,如果要弄清楚“上善若水”的深層次意蘊,應該結合《易經》學說來探討。在古代,解釋和發揮《易經》的學問稱作易學,而易學中有洛書的象數法度。“上善若水”可以從洛書里找到根據。什么叫洛書呢?簡單講,洛書是關于一到九的數字排列的一種圖式,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只龜的樣子,所以又稱作龜書。它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些數字排列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一在北方,九在南方,三在東方,七在西方,二在西南方,四在東南方,六在西北方,八在東北方,五在中央。古人為了總結這種排列方式,形成了一種口訣,叫做“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這里,我要提醒的是,中國古代的圖,它的方位跟西方的地圖方位是相反的,古代的東就是現在西方地圖的西,古代的北就是現代西方地圖的南,是倒過來的。為什么這樣?因為我們的先人是根據東半球的習慣來確定方位的。面朝南,左邊就是東,右邊就是西,腳踩的地方就是北,眼前就是南。在洛書圖式里,東西南北中五方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一至九的數字是有對應關系的。水與北方以及一相對應,講“上善若水”很自然就要追溯到北方的水位。這個位置,也是一所在的地方。一雖然最小,卻是所有數字的基礎。所以“上善若水”,應該從北方的水與一找到解釋的切入點。北在洛書里居于下方,非常謙卑,而水是低下的,也非常謙卑,可是所有生命都需要水,這就是“上善若水”。北方這個一因為是化生萬物的基礎,所以又稱作“太一”,因為一是天數,所以也稱作“天一”。古時候,道家有《太一生水》的文章,其精神與“天一生水”相合。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曾經在《道德真經注》卷一中說:“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為善,猶氣運而生水也。”從這一句話講開來,再琢磨一下洛書圖式的五行、五方布局,我們就會發現北方很重要。
許多專家都指出,老子講的“上善”就是“大道”。根據這種說法,那么“上善若水”就可以看作“大道”如水。引申到社會生活中來,我認為“上善若水”蘊含著如何選擇、如何決定的問題。按照老子的教導,最好的選擇就應該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使萬物生長,而不去爭名、爭利,水無好惡,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習性。道是什么呢?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根據,它化生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這就是“上善”,也就是“大道”。它的主旨是什么呢?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上善若水,慈愛真誠。利生萬物,不爭功利。合時謙下,微妙蘊理。”——這就是道家的上善精神“六句訣”。
道家的“上善”包括哪些內容呢?《道德經》第七章有進一步的描述,它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叫做“七善”。《道德經》接著說:“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講的這些內容,大有學問,涉及宇宙、人生、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以用得上。我們具體來看看,為什么說它是大智慧,為什么說有益我們的健康?
“居善地”是什么意思?它讓我聯想到《周易》的八卦,在《周易》里面,第二卦是“坤”,象征大地、陰性的事物。坤的卦象(),是三個陰爻。《易經》最重要的兩個符號,一陰一陽。陽爻是一橫畫,中間沒有斷的,中間有斷的就叫陰爻。郭沫若先生解釋陰陽爻,說它們是男女生殖器的寫照,男性生殖器用陽爻表示,陽爻一橫接續不斷;女性生殖器用陰爻表示,陰爻中間斷開。坤卦三爻都是陰爻,中間都是斷開的,象征地母。《周易》的坤卦有一句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形容君子品德要像大地一樣寬厚待人。所以“居善地”,實際上說的是一種心態,表示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謙卑、寬容的態度;而不是說,要去搶一塊好地。過去有人一聽老子講“居善地”,就急急忙忙要去搶一些風水寶地,這是對老子思想的最大誤解,老子并沒有叫人去搶奪風水寶地。試想一想,如果人人都去搶奪所謂風水寶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將是什么樣子?所以,老子不是叫我們去搶寶地,而是說人應該要有好心態,要謙虛,要寬容,這樣就可以感到居處場所令人舒暢。
我們繼續看“心善淵”。這里的“淵”是深的意思,水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它既能沉靜,又能和合萬物。
“與善仁”。水是不斷給予的,水施予萬物,皆出自仁愛之心,這就是它仁慈本性的表現。如此說來,老子并沒有反對仁愛,而是讓仁愛處于一種恰到好處的地位。
“言善信”。水本無言,水不說話,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大海的潮起潮落,它非常準確、準時。如果你在海邊,就會知道,每月十五這一天是十二點滿潮,而其他日子則不是這樣,每天的滿潮時間是變化的,但又是非常準時的,這就是信。“言善信”,表明水的品德就是守時,它不會亂來的,它一定有規律。因此,“言善信”,就是表示大道運行非常準確、準時、守時。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學會守時,你要是經常遲到,人家一看,就認為你的態度有問題,你要是個商人,老是遲到,人家就不跟你做生意。所以守時、守信非常重要。
“正善治”。水能滋潤萬物,遇熱就升華成雨露,多余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這個現象給我們很重要的啟迪,治理社會也應該像水一樣,有升有降,在不斷的信息往來中協調各種關系。
“事善能”。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服,沒有水做不成事。所以,我們要珍惜水,尤其是淡水資源,會越來越重要,現在北方缺水很嚴重,全世界人口增長了,水以后說不定比油還貴。我們現在要有前瞻意識,一定要看重水資源,保護水資源。
“動善時”。水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流到圓的地方就變圓,流到方的地方就變方,需要下雨就下雨,需要天晴就天晴。它不違背天時,不妄做,不妄為。這就是水的善德,圣人的品德像水一樣,一方面遵循大道規律,另一方面又講究具體行動的靈活性。
老子講了“七善”之后,又補充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可以說,這是對水德的最精確概括。“不爭”,并不是說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不要去爭名、爭利,在奉獻的同時要保持好的心態。
講到這里,我要介紹一下廈門市近來的市政建設與老子“若水”、“不爭”的關系。因為我的老家在廈門,依山傍水,所以一說到老子的“上善若水”,自然就聯想到家鄉的情況。在廈門市有個地方,車輛往來,經常發生糾紛,甚至打架。市民把情況報告市政府。主管市政環境建設的潘副市長向來雅好老子《道德經》,他在征求專家意見之后,決定在經常發生糾紛的地方建一個公園,名稱就叫“不爭”,在公園的核心地帶塑造了老子騎青牛像,并且把《道德經》八十一章都刻上去了。從此,這里的紛爭事故沒有了,變得很平靜,原來糾紛的地帶成為和諧地帶,成為人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場所之一。這個事例從一個側面表明,老子的《道德經》,確實對社會有幫助。
道家“上善”是延年益壽功夫
老子《道德經》的上善精神不僅有利于社會和諧,而且有利于個人的健康。因為上善是延年益壽的功夫。為什么呢?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明。
首先,“上善若水”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講到天人合一,我們看天這個字在古時候是怎么寫的。很有意思,原來古人寫天字,上面一橫就畫著一個人頭的樣子,然后讓雙手垂下來,像不像一個人?所以,天實際上是以人作為形象的,我們的古文字,天就是一個人的樣子。由此再回到“上善”的題目,我們剛才說到,“上善”實際上就是合道,這個道是什么?就是天道,也就是天的運行規律,天體“四時行焉”,往來不息,有它的規律,這個規律通過水得到映現。因此,老子講“上善若水”,也意味著人的生活要有規律,概括起來,就是順應天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其次,“上善若水”落實到養生問題上,就是性命雙修。
在古文字里,性,左邊是一個心臟,右邊是一棵樹,表示樹要生長起來,后來表示本性、思想、秉性、性格等等。至于命,本出于令。在古文字構型上,命令的令像一個人跪地,接受上天給予的能量。后來,在令字的左下側加上一個口,表示人與天溝通。口作為器皿,正像講話的話筒。通過話筒,把心里話傳播出去;命這個字中的口也象征傳播功能,只是那種傳播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除了向上傳播,還向下傳播。如果說,向上傳播表示人向天發出信息,那么向下傳播則表示上天給人傳遞信息,人由此得到正能量,也啟迪了智慧。
在最初,命與性是相互獨立的詞匯;后來聯通起來,構成性命的復合詞。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性命的內涵也豐富起來。《周易·乾》卦之《彖》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道家學派包括后來的制度道教,做出新的解釋,以性表示人心本性,含有元性、元神等意義,以命為人的物質性的氣,又稱元氣。如果說,性用以指稱精神,那么命就具有氣質形體的內涵。道家講“性命雙修”可以說就是形神兼修或者說身心全面修煉。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性命雙修怎么會與老子的“上善若水”扯上關系呢?從表面上看,老子當然并沒有明確提出“性命雙修”的主張,但他的“上善若水”卻為后來的道家道教養生理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元代道家學者鄧锜的《道德真經三解》以“上善”為“大藥”,他在該書卷一中指出,“上善”乃是“至寶華池,神水真金,始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這段話用了許多內丹學的術語,其中把“上善”比做神水,什么是神水?這原來是煉丹過程中的金液。古代煉丹,以鉛汞為藥物,以《易經》中的“坎、離”為藥物的符號表征。“坎”在北方,“離”在南方,“坎”為水,“離”為火,內丹修煉時運北方之水到南方,這叫水火既濟,陰陽協調。鄧锜的解釋,實際上就是把老子“上善若水”的“水”具體化為北方“坎”卦之水,這樣一來,老子那種陰柔為用、以水養命的精神就凸顯出來了。
“上善”不僅可以指導修命,而且可以指導修性。從某種意義上看,修性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修養。從具體行動來說,就是主張多行善事。可以認為,善事就是“大藥”,它不僅能夠救濟他人,而且有助于個人的健康。數千年來,中國的養生家都重視行善積德,凡是長壽者都很強調德行修養。
汲取“上善”智慧,創造健康人生
上述所謂“天人合一”、“性命雙修”,其人生智慧概括起來就是慧觀天道,一舉一動合于天道。落實到具體的精神修養方面來,也就是“抱元守一”。其中的“抱元”就是莊子講的“天地與我并生”狀態;而“守一”就是專心致志。專心很重要,我們的學習要專心,專心才能學好,專心也是事業成功的保障。專心致志,可以說也是個人健康的基本心理需求。一個人如果經常開小差,胡思亂想,動不動就賭氣、憤怒,那都是走岔了,在精神上擾亂自己了,久而久之,一定會生病。抱元守一,就是效法水德,以水為鏡,清靜純潔,排除各種雜念。
講到效法水德,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我個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知道,寫作會使人興奮,我每天寫作,興奮了睡不著怎么辦呢?我有一個辦法,就是在臨睡之前,先在床上盤腿靜坐半個小時,靜坐以后,整個心就涼下來了。然后我就躺在床上觀想小時候熟悉的一條河流。那條河流當然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很多河流都很臟,但是我小時候的河流非常干凈,水很清,底下有鵝卵石。它一直保存在我的心里。現在,每天躺在床上,我就開始讓小時候的河流再現,我從左岸看上去,看得很遠,然后又看到右岸,再從右岸看回來,看到左岸。這樣循環往復,過了一會兒,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這就是我自身調理的一個辦法。我感覺這個辦法對自己的健康有好處,我現在60歲了,沒近視、沒遠視,不需要眼鏡。我能開車,計算機里的PDF格式小螞蟻字也看得清清楚楚。我自己體會,這或許與靜坐觀水、凝心靜氣有些關系。可以說,觀水就是觀善,引導自己與善道相合。
講到“健康人生”,我這里還要強調一下古代道家的教導。漢代有一部道書,叫做《太平經》,它很注重善行,其中這樣說:“令吏民,更易心為善,得天意。”所謂吏就是官吏,民就是老百姓。“易心為善”就是去除不良的心念和行為,走到正道上來,這就叫做“得天意”,也就是與上天的善道精神相合。魏晉時期著名學者葛洪寫的《抱樸子內篇》,則強調行善不僅是健康的需要,更是成仙的基本功課,他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你想當地仙,應該做三百件善事。“欲天仙,立千二百善”,你想升天,當一個天仙,要做一千兩百件善事。你不做善事,成不了神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復更起善數耳”。你做了一千九百九十九件善事,突然干了一件壞事,糟了,盡失前善,前功盡棄,原來干的善事沒用了,要從頭開始。不論是否成仙,我以為做善事不僅利人,而且利己,是雙贏的事。為什么?因為你做了善事,不僅幫助別人,有益于社會公眾,而且自己會受到社會的贊賞,心情會愉快的。當然,做善事并不是為了讓人贊賞,道家強調應該悄悄做善事,而不是到處張揚,這也是水德精神的體現。
有一本書叫《太上感應篇》。其中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禍福怎么來的,自己造成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惡有報應,你干了壞事,一定會麻煩的。所以老子講,“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干了壞事會被懲罰的。古人相信神明存在,以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社會法律管不了的地方,神要管的。從中國文化精神角度看來,古代所謂神其實是道德的化身、正義的符號,所以我們不能抹殺其正面的社會教育價值。社會除了有法律,還得有道德來管人的行為,所以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最后,我要用《道德經》的一句話來總結,它說: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圣人偉大,就在于他從來不講放棄,誰犯了錯誤,允許有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只要認真反省,改了就好,大道歡迎你。你有一顆虔誠的心,大道就寬容,給你改正的機會,你可以得到大家的幫助,可以繼續前進,這就叫做“無棄人”。與此對應的是“無棄物”。所有的事物都不會隨便丟棄,各種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哪怕是一只蜻蜓,一塊爛木頭,也有它的作用。可見,道家有非常廣闊的視野,非常大的包容胸懷,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應該倡導道家“上善”精神的原因所在!當然,一個人如果犯了錯誤,卻不思悔改,越陷越深,那就無可救藥,最終病入膏肓,受到上蒼懲罰,那不是大道不救犯錯之人,而是犯錯之人自己拒絕大道的救治,他被天下所拋棄,不能怪別人、怪社會,更不能怪大道,只能怪自己。因此,人的臉譜是否美善完全取決于自己!讓我們經常想一想“上善若水”這句話,讓心靈美起來,讓自己的臉龐也美起來!